△點擊觀看視頻
“我是一名老鄭州,曾赴英國留學多年,回到家鄉發展,致力于人才招引和國際創新平臺建設,既受到鄭州日新月異發展的吸引,也是使命感召!”13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中英科技創新平臺創始人、主席任翔侃侃而談。
擔負產業發展使命 招引高端人才項目
2011年,在英國經歷了金融危機、被國內良好的發展勢頭感召的任翔,踏上了回國之路。
他先是在新鄉市從事新能源汽車、信息通訊等行業。2018年,乘著鄭州引進人才的東風,回到鄭州創建了中英科技創新平臺,致力于豫籍歸僑、海外高端人才及具有國際創新能力人才的招引,推動在海外建設河南首個國際科創離岸雙邊孵化加速器。
去年以來,平臺依托中原科技城完成華麗升級:由一個企業升級成為一個擔負著產業發展使命的第三方。截至目前,共招引國際化高端人才20余人,推動中英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中英離岸彈射創新基地、國際科創產業投資基金等30余個國際創新項目落地鄭州乃至河南。
伴隨著鄭州市的發展潛力,平臺開啟產業多元化發展的道路,設在基運大廈七樓的中英生物醫學創新共享加速器項目,是中英科技創新平臺的生物醫藥板塊,擁有1500平方米的共享辦公室、近1000平方米的GMP標準實驗室,已成功吸引國家級生物醫藥實驗室團隊以及國家衛健委項目入駐。
位于龍子湖智慧島的平臺電子芯片物聯網板塊,引入鵬城國家實驗室團隊合作,自主研發的4G智慧物聯網芯片于2020年初獲得工信部準入,填補了國內具備邊緣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的智慧物聯網系統級芯片空白。
2020年底,平臺聯合鵬城國家實驗室團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22研究所成立河南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研究院,引入淘寶技術部原負責人及甲骨文、IBM、微軟等高層次豫籍人才,建設數字豫軍,形成人才凝聚力,為政府、企業數字化轉型建言獻策,提供技術支撐。尤其是依托鄭州市大數據人才碼農計劃,結合中原科技城產業共同開展“數字豫才”項目運營,建設人才賦能產業、產業不缺人才、企業扎根鄭州的活水生態。
鄭州求才誠意滿滿 建議培育更多優勢?
人才是第一資源。
“鄭州在人才招引方面有諸多優勢,比如人口多、市場大、上升優勢明顯、發展空間巨大。”任翔說,近年來,鄭州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智匯鄭州”人才工程、“黃河人才計劃”等“含金量”高,求賢求才誠意滿滿。人才“想來愿來”“來對來準”“發光發熱”“安心舒心”的人才環境日益濃厚。
“我們引進的人才也享受到了政策紅利。”任翔說,2020年,根據人才支持政策,一名來平臺工作的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后的孩子得以進入理想小學就讀,令他大受鼓舞,解除了工作的后顧之憂。
鄭州市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建議中,更加注重聚才、留才、用才,提出推進“人才+資本+場景”建設,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加強人才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人才無小事,無難事,人才引進實現“一件事”“一網通辦、一次辦成”。??
圍繞這些工作,任翔建議,要在教育創新、人才生態創新等方面著力。特別是要加強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和基礎教育階段的應用教育,在培養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高質量“人才豫軍”的同時,注重“人才豫苗”建設。要打造“豫籍企業人才”走出去引進來標簽化的生態,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簽證、醫療、教育、創新創業服務“特區”,縮小本土與國際標準差距,更好服務海外省外豫籍人才回歸。他還建議,創新人才引進政策,多榮譽、少獎勵,讓榮譽被認同流通,注重培育人才的文化自信,避免人才價值貨幣化。多關心人才的戀愛、生活、心理等,提供貼心的聯誼活動等軟服務,增強人才的歸屬感,努力讓鄭州成為人才高地。
推動科學評價人才 充分發揮正向激勵
目前,多個省會城市招攬人才的政策往往過于注重學歷、職稱、畢業學校等固定標簽,對此,任翔認為,以平臺人才招引工作經驗而言,僅從學歷、職稱、畢業院校等定量標簽來考量是不全面的,鄭州市人才評價工作更應該關注產業發展標簽,如大企業合伙人、上市公司高管、曾管理的技術團隊的人數、成果、是否在行業內有影響力、是否有應用型著作等變量要素,設立人才評價定量+變量的算法體系。
任翔建議,在人才評價體系建立上,政府的職能應定位于規則制定、分類授權、宏觀監管,標準制定和評價過程交給受政府監管的第三方機構實施,這樣更有利于評出被社會和市場主體所接受的人才,推動人才評價的社會化、市場化、科學化。
鄭報全媒體記者 裴其娟 /文 徐宗福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