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晚上,在山東省濟南市務工的張小強(化名)連夜乘坐高鐵到達鄭州,這個身高一米八多的大小伙子一夜未眠,他有些緊張,也有些興奮,更多是期待……
6月4日一大早,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的袁某貴夫婦帶著孩子登上了飛往鄭州的航班,那一刻,袁的妻子陳女士有些顫抖,女兒趕緊扶住了媽媽…...
6月4日上午11時,在鄭州市公安局犯罪偵查局一樓會議室內,當張小強手捧鮮花出現在袁某貴夫婦面前時,妻子陳某敏失聲痛哭一把上去抱住他:“孩子,媽媽終于見到你了啊!”29年了,袁某貴夫婦終于見到日思夜想的大兒子,而張小強也終于找到自己的親人,知道自己是誰,他和父母、弟弟妹妹緊緊擁抱在一起……
八個月大的兒子深夜失蹤,留給父母二十余年傷痛?
1992年11月17日夜,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的袁某貴、陳某敏夫婦8個月大的兒子袁某敏在家中被盜!作為家里唯一的孩子不見了,整個家庭陷入極度的悲傷之中,從此袁某敏夫婦二人開始了漫漫尋子路。
“當時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全家人都十分疼愛,發現孩子不見了,家里就像天塌一樣。”袁某貴回憶說,他們全家上下開始四處尋找兒子,但一直沒有音訊,即便隨后又生育了孩子,但從未放棄對大兒子的尋找。“這么多年,只要聽說有線索,我們就會趕過去,也多次到公安機關采血樣,不管等多少年,就想見到孩子。”
孩子的失蹤,最傷心難過的是媽媽陳某敏,整日以淚洗面,很少有過笑臉。“雖然過去這么多年,但我每天都會想到我的孩子,不知道他到底在哪,也不知道他到底過得好不好,一想到這些我就會流眼淚,覺得作為媽媽對不起孩子。”陳某敏抹著眼淚說,母親節那天,當她知道有線索后,激動得整夜沒睡著覺,她多么希望孩子能當面給她說一聲:媽媽,母親節快樂。
從那天起,陳某敏每天都在說,見到孩子那天,一定要第一時間拍一張全家福:“我們全家終于要團圓了”。
?民警奔波千里比對成功,終于讓失散家庭圓夢?
2018年12月,新鄭市公安局辦理暫住人員登記時,采集了安陽籍務工人員張小強的生物樣本。今年1月,全國公安機關開展查找被拐失蹤兒童“團圓”行動后,鄭州警方組織警力重新對采集涉拐人員生物樣本進行比對核查,全力開展被拐人員積案攻堅。5月,新鄭警方比對出張小強血樣與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被拐兒童父母袁某貴、陳某敏夫婦高度匹配。
隨即,辦案民警遠赴貴州織金縣尋找袁某貴夫婦。“因為他們(袁某貴)搬家了,我們先到貴陽,再到織金縣,最后在普定縣才找到。”新鄭市公安局刑偵大隊民警侯永明介紹說,他們輾轉5天,在當地警方協助下,終于在母親節當天來到袁某貴家中,并通過比對結果確認了陳某敏與張小強系母子關系。
“終于找到我的孩子了!”悲喜交加的陳某敏當即跪在地上,失聲痛哭。?
然而,團圓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民警返回后,在聯系張小強時,對方電話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我們只能趕赴安陽去他的戶籍所在地尋找。”鄭州市公安局犯罪偵查局民警陳曦說,通過大量的輾轉努力,他們在安陽市找到了張小強現在的家,但其人在濟南,態度有些猶豫。“通過勸說,他最終同意見面,于是我們連夜從安陽奔赴濟南,終于在凌晨時分見到了他。”
在說服張小強之后,民警們又連夜趕回鄭州,雖然辛苦,但在他們心里卻回蕩著一種幸福,這不僅是一份工作的成就感,更是打拐民警對萬家團圓的一種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
?警徽照耀回家路,人間最美是團圓,一張全家福定格幸福瞬間?
“這是爸爸,這是弟弟,這是妹妹,這是姑姑,還有一個弟弟正在高鐵上往這兒趕,大家都急著見到你。”在認親現場,陳某敏拉著兒子一一和家人相見,雖然每個人的眼中都噙著淚,但臉上都洋溢著幸福。
“孩子,這是媽媽給你買的衣服和鞋子,趕緊試試!”雖然沒想到兒子長這么高,媽媽買的衣服有點小,但張小強依然認真地穿上,即便天氣很熱也不愿脫下,這是二十多年來,他第一次感受到親生父母的溫暖和愛。
在等到二弟到來后,一張遲到29年的全家福終在民警的見證下出爐。激動不已的袁某貴陳某敏夫婦再次拉著民警們的手表示感謝,民警也被眼前的一幕所打動,就像橫幅上寫的那樣:警徽照耀回家路,人間最美是團圓。“20多年了,非常感謝鄭州公安的堅持不懈,才讓我們一家人最終團聚,太感謝你們了!”袁某貴說。
據悉,截至目前,鄭州市公安局在“團圓”行動中已經比中失蹤被拐兒童22名,并為20名兒童聯系到失散家庭。
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玉東? 通訊員? 王洪巖? ?王梓?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