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法官,我還以為這錢再也要不回來了呢,為了我的事兒讓您們費了不少心,真是太謝謝你們了………”今天記者獲悉,鄭州市惠濟區法院成功執結該起民間借貸糾紛,申請執行人李女士在領取完全部執行款后,將一面錦旗交到了執行法官手中。然而與傳統的民間借貸糾紛不同的是,這場糾紛源于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之間的一場網戀。
“網戀男友”借錢后,不還錢反將女友微信、電話拉黑
2020年2月,因疫情原因在家自我隔離的李女士通過某社交平臺認識了常先生。
常先生自稱在鄭州做生意,家里有房有車。兩人隨后互加了微信和QQ好友,經過一段時間的線上熱聊,彼此感覺良好,隨后發展為戀愛關系。然而,這段看似美好的姻緣背后,卻潛藏著“危機”。
2020年5月,常先生以進貨急需資金周轉的名義開口向李女士借錢。
李女士稱,由于自己經濟狀況并不好,起初她并未答應。但當時正處在熱戀期,加之耐不住常先生的軟磨硬泡,后來便通過刷信用卡借給了常先生1萬元,當時并未打借條。此后,兩人關系便開始急轉直下,李女士同常先生提出要求見面,對方卻總找理由推托,李女士多次向常先生要求返還借款時,也被對方百般推諉、不予返還,再后來,李女士發現自己的微信等聯系方式被常先生拉黑了。
多次催要無果后,李女士無奈之下向法院提起訴訟。
法院經審理做出民事判決,判令常先生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償還李女士借款10000元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因判決生效后,常先生并未履行,李女士向惠濟法院申請了強制執行。
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執行法官多次打電話勸說其主動履行,而對方則表示,其一直在身在外地,短時間內無法返回鄭州,且其手頭沒錢,無法履行。
隨后執行法官通過網絡查控系統,查詢發現其名下的一張銀行卡內有數千元存款,遂對該賬戶進行了凍結、劃扣;后來,又發現其另一張銀行卡賬戶上有了存款。
就這樣在近三個月的時間內,執行法官通過凍結、劃扣被執行人名下五張銀行卡,最終將執行款足額劃扣完畢,案件得以圓滿執結。
網戀有風險 警惕謊言和陷阱
執行法官提醒廣大網友,如今借助網絡拓寬交友圈子、尋找真愛正成為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的選擇。然而網戀引發的糾紛也不在少數,“始于網戀、終于詐騙”的“殺豬盤”詐騙案例更是數見報端。
為此提醒廣大民眾,在通過網絡交友特別是“網戀”期間,要注意提升自我保護意識,注意核實對方身份并保護個人隱私,對于與網戀對象的經濟往來要保持理性審慎態度,特別是對于異地交往的對象,在涉及財產、物品的贈送等時更應該小心謹慎、量力而行,要注意充分考量借款目的、數額大小及可能存在的風險等因素,謹慎借款,切莫被愛情沖昏了頭腦;要盡量留下轉賬記錄、匯款憑證等關鍵性證據,要相信“霸道總裁”不會從天而降,戀愛中一定要保持理性,警惕謊言和陷阱。如不幸因此發生糾紛,要注意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鄭報全媒體記者 魯燕 通訊員? 魯維佳 竇文澤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