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津,今天的社區防疫演練告一段落,咱們得和其他幾個同志立即趕到酒店組建專班,開展集中隔離點防控工作。”3月19日下午,鄭州航空港區檢察院王津突然接到第三檢察部霍炎豪的電話,語氣急切而堅定,這意味著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個月的“隔離”,5名鄭航檢察干警簡單收拾了行李,2個小時后就趕到酒店集合,在區防控專家指導下,迅速投入健康關愛中心的建設籌備。
今天,鄭報全媒體記者采訪了王津,她說,作為檢察院宣傳工作人員,每次疫情來襲,她都是用鏡頭和文字記錄“志愿紅”和“檢察藍”的那個人。但這次,“我真正成為鏡頭下的他們。”
他是我們的“沒問題先生”
王津說,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健康關愛中心的籌備、建設、接收、觀護、關愛工作,遠比鏡頭和文字展示的復雜。不論是前期設施建設、隔離措施安排、工作制度完善,還是日常溝通聯絡、系統數據填報、操作培訓演練,再到具體的人員接收、健康監測、觀護服務、生活保障、心理疏導、安全保衛等環節,都需要有條不紊、細致入微。面對狡猾的奧密克戎、面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我們只有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才能最大限度保證安全。
無論是“三區兩通道”改造的工地、連夜接收人員的現場,還是督促檢查工作的環節、安全防護培訓的會場,你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專班副組長臧賈維。面對任務急、責任重、風險高的工作,他總是先人一步,從來不會叫一聲苦、喊一聲累,回答我們的永遠是“沒問題”“我去辦”。
她是我們的“大家好”小姐
“大家好,晚上11點有49名隔離人員到達,請做好接收準備”“大家好,請掃描群內二維碼通過集中隔離人員直報系統填報個人信息”“大家好,請各組注意巡查并報送情況”。她就是工作群里最活躍的那一個——信息聯絡組組長楊鳴。“這個問題我馬上請示一下回復您”,正在認真填報統計數據的楊鳴扭了扭酸脹的脖頸,又接通了區防控辦的電話。
他是我們的“貼心大管家”
“N95口罩2箱、醫用一次性防護服2箱、醫用隔離面罩4包……”“336房間隔離人員半月前做過手術,請按醫護人員指導單獨配餐”“今日污水檢測余氯值8.10mg/L,請記錄”“今日醫廢轉運5桶,已登記”。物資、住宿、用餐保障以及污水、醫廢處理,后勤保障組事無巨細,組長徐家昌和酒店工作人員共同為健康關愛中心隔離人員提供著全方位保障,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瑣事、難事,當好專班“大管家”。
他是我們的“帶頭老搭檔”
?王津說到“老搭檔”——專班組長霍炎豪總有說不完的話,他是去年“河南檢察好故事”《我們這樣求極致》中的“老兵”,而她是那個“新兵”。
為展現基層檢察干警求極致的工作狀態,她們在工作之余反復排練,無數遍的臺詞、無數次的走位,“他都耐心細致、不厭其煩”,這次負責防疫專班,亦是如此。發現“三區兩通道”難以實現,霍炎豪絕不將就,果斷申請更換隔離點;審閱各項制度預案,“他組織集體學習、細致修訂,確保每項規范符合實際;利用隔離人員入住前的時間,他持續強化崗前培訓、組織應急演練。”
每晚7點例會之后,霍炎豪依舊在辦公室記錄工作日志,查漏補缺、精進不休。他常說,“提高預見性、增強計劃性、保持責任心,我們能干好任何事。”
在“老兵”帶領下,信息聯絡組、醫療工作組、安全保衛組、后勤保障組、人文關愛組緊密配合、高效運轉,專班全體人員時刻保持“戰時狀態”,以求極致的精神努力達致“三零一滿意”工作目標。
4月3日零點,大家“嚴陣以待”卻又滿懷期待,迎來了援建上海某集中收治點返鄭的第一批49位“家人”,信息核對、車輛引導、物品消殺、引導入住、電話問詢,全程在醫護指導、監控巡查下規范進行,后勤保障組為連續行程12小時的工友們準備夜宵,凌晨1時許順利完成入住接收任務。這個過程忙碌而不緊張,因為每一個細節我們已多次演練。
深夜,入住的隔離人員可能已經進入夢鄉,但王津和她的同事們還在忙碌著:多次戰疫的醫生焦莉芳、護士劉金娥在整理匯總隔離人員的每日健康監測信息,經驗豐富的民警劉彥朋、劉國棟還在調看各部位監控視頻……
凌晨6點,她們還要迎接第二批“家人”……
線索提供王津
鄭報全媒體記者 魯燕?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