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鞏義時報 尚培元
鮮艷的黨旗飄揚在鄉村蔚藍的天空里,奉獻的汗水揮灑在鄉村樸實的大地上。于美陽、張愛麗、朱青,她們當初是醫生,是大學生,是返鄉知識青年,后來成了“村里的媳婦”,現在,她們是站街鎮鄉村黨支部書記隊伍里年輕、知性的“女子天團”。她們以初心錘煉黨心、以黨心溫暖民心,成為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領頭雁”,在整治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大舞臺上展示“她風采”。村民見證了她們的成長,鄉村記錄著她們的收獲。然而,剛強的背后也會有眼淚,“女漢子”背后也有溫情脈脈的故事。
于美陽
不負青春“不負村”
東站鎮村位于鞏義市站街鎮中心位置,是鎮政府所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耕地130畝,兩個村民小組,262戶1104人,一個黨支部,兩個黨小組,53名黨員。2021年1月,29歲、9年黨齡的于美陽當選為東站鎮村黨支部書記,從專科醫生變成了一名村支書。
“當村支部書記不容易”
于美陽原先是瑞康醫院的一名口腔醫生,2021年1月6日,回到東站鎮村擔任了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知道當村支部書記不容易,但沒有想到會這么不容易。”當時,于美陽對村支部書記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村子里的工作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其實,于美陽當村支部書記這事,家里一開始就不十分支持,朋友們也不理解,原本就職的醫院院長也舍不得她離開。“黨員就得聽黨話、跟黨走。”于美陽說,“鎮黨委需要我來擔當這個職務,我就不能逃避。”上任后,村里的大小事情要操心、要過問,既要組織黨員上黨課,又要深入群眾做好工作。原來下班以后的休閑時光,也變成了總結材料或在群眾家里處理各種問題。“在醫院工作時,晚上10點左右就可以睡了,現在,半夜12點、凌晨1點打電話說事都是常態。”于美陽說,“覺得有些愧對父母,也虧欠老公和孩子,陪他們的時間越來越少。”
一上任,這名站街鎮20個村最年輕的支部書記就遇上了“7·20”暴雨災害。于美陽顧不上害怕,“要緊的是救人。”她堅定地帶領黨員、“兩委”干部、村民組長,開著鏟車、劃著船,將臨河、低洼處、災害隱患點群眾轉移到安全地方。她站在鏟車上,抓著欄桿,雖然心里也害怕,但顧不上這些,她想的是趕緊把被困群眾接出來。
最讓于美陽感動的是來自于“娘家人的支援”。于美陽說,在安置受災群眾時,由于長時間勞累,自己突發低血糖暈倒了,村民將她的辛苦拍成視頻發到了朋友圈,于美陽的大姨看到后馬上做出決定:“酒店停止營業,給美陽的村里送飯。”大姨經營的酒店每天蒸300多個花卷饅頭,熬一大鍋菜,做一大籠鹵面,開車送到東站鎮村。
于美陽的娘家在孝北村,家里親戚不少人做生意,從事餐飲、服飾等行業,在得知“美陽的村子受災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車一車的食品、飲用水等生活物資送進村里,“娘家人的支持最暖心”。
“不負青春,不負村莊”
經過暴雨災害的考驗,在接下來的恢復自救、重建家園、疫情防控中,于美陽始終堅持基層黨建的“定盤星”作用,塑造黨員的先鋒模范形象,樹立黨在群眾中的威信,也得到了群眾的肯定與支持。
流過淚、流過汗,但于美陽卻從不退縮,在工作中逐漸成熟、慢慢成長,收獲著進步和快樂,“既然接過了這一棒,就要跑出加速度”。
圍繞災后重建,結合無疫村創建,于美陽帶領村民探索“黨建+人居環境整治”模式,將人居環境整治與黨員學習教育緊密結合,與“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志愿活動深度融合,凝聚思想共識,引導黨員干部積極主動參與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聚焦黨建引領,落實“全民動員、全域整治、全力推進”工作方式,調動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人居環境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黨支部以黨建為“龍頭”,將黨員活動日作為黨員凝心聚力的“主陣地”,有力形成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工作氛圍。
一條民生大道即將開工建設。這條長1000米的村中干道去年被雨水沖毀,影響群眾出行,站街鎮政府、鞏義市交通局經過協調會商,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了普惠性支持。道路修建以后,村容村貌、人居環境將會得到巨大改善,鄉村振興的底色也將會渲染得更加燦爛。
于美陽還計劃邀請村中鄉賢、在外工作人士召開一次座談會,共同指出東站鎮村發展方向,制定東站鎮村遠景規劃,為鄉村振興賦能添力。
“不負青春,不負村莊。”芳菲四月,于美陽正在描繪著東站鎮村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