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鞏義時報 尚培元
鮮艷的黨旗飄揚在鄉村蔚藍的天空里,奉獻的汗水揮灑在鄉村樸實的大地上。于美陽、張愛麗、朱青,她們當初是醫生,是大學生,是返鄉知識青年,后來成了“村里的媳婦”,現在,她們是站街鎮鄉村黨支部書記隊伍里年輕、知性的“女子天團”。她們以初心錘煉黨心、以黨心溫暖民心,成為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領頭雁”,在整治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大舞臺上展示“她風采”。村民見證了她們的成長,鄉村記錄著她們的收獲。然而,剛強的背后也會有眼淚,“女漢子”背后也有溫情脈脈的故事。
朱青
俺村的“小個子書記”
草地染綠,風傳花信。一塊兒巨石上刻著“和諧家園”紅色行書字體,門口一叢竹子泛著青綠,草木間,觀賞櫻花怒放,這就是“鳳鳴社區”,昔日的站街鎮寺溝村。
寺溝村是站街鎮最小的村子,149戶516人,35名黨員,一個支部,3個村民小組。2010年,1072畝土地被豫聯集團征用,寺溝村整體搬進“鳳鳴社區”,成為鞏義市第一個整體搬遷的村莊。
“雖然安置在小區,實施社區管理,但我們仍舊習慣稱寺溝村。”2021年12月,朱青被選為寺溝村黨總支書記,演繹了一個小村莊的精彩蝶變。
發揮黨員帶頭作用,激發黨員活力
今年35歲的朱青老家在中牟,跟丈夫是大學同學,為了兩人能夠走在一起,2009年,大學畢業的朱青又“考到”鞏義市米河鎮工作。2010年臘月,朱青與丈夫結婚,成了站街鎮寺溝村人。
2013年,村里報賬員空缺,支部書記說:“你是大學生,一定勝任這份工作。”就這樣,朱青成了一名村干部。剛到村里工作,朱青只知道埋頭做事,“村民來找我辦事,我都盡快辦,不讓久等。”時間長了,群眾都知道村里有個“小個子”村干部。就是這個“小個子”村干部,后來擔任了寺溝村黨支部書記,成了村民眼里的“小個子書記”。
村民說:“別看她個子不高,辦事能力卻很強。”上任伊始,朱青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把鄉風文明、文化活動與黨史學習教育、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從強化黨建引領作用“破題”,優化文化“軟實力”,推動“塑形”向“鑄魂”深化,發揮黨員帶頭作用,為黨員家庭掛牌“亮身份”,激發黨員活力。
在一幅醒目的黨建宣傳版面前,朱青指著“黨員公示欄”說:“先進黨員身份都在這里亮出來了。”這些黨員都是防汛期間的“平民英雄”“身邊好人”。去年“7·20”暴雨災害發生時,社區斷水斷電,朱青帶著村里黨員開車到豫聯集團拉水,保證村民生活;在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活動中,黨員帶頭,村干部、村民小組長齊上陣,大干3天,將社區周圍瘋長的雜草野枝徹底清除,“社區一下子透亮了。”
“為群眾服務,就應該在群眾中間”
寺溝村因寺得名,地處黃龍嶺與鳳凰嶺之間,社區也以“鳳鳴”命名,文化底蘊深厚。朱青注重文化建設,在社區設置黨建長廊,放映紅色電影,講述紅色故事;為慶祝建黨百年,開展“百名少年講黨史”宣講活動,組織廣大干群升國旗、唱紅歌、誦詩詞,表達對黨和國家的深情祝福;在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村民一起包粽子、吃月餅,以不同的方式歡度我們的節日;在節假日,開展紀念、宣講、慰問活動。依托主題黨日活動、志愿服務活動,打造“有情有義、和諧守望”鄰里關系,開展“五好家庭、道德模范、身邊好人”評選活動,傳家風、立家規、揚家訓,選樹李俊玲為第三屆鞏義市道德模范;發揮老黨員在推動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中的作用,成立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將移風易俗寫進村規民約,制定符合村情的紅白事標準,規范辦事程序,黨員帶頭倡導紅事新辦、白事簡辦的文明理念,減少“人情消費”負擔,鼓勵節儉辦事,既保留了儀式感,也滿足了村民借助儀式表達愿望的風俗。
朱青的辦公室在村委二樓,上任以來她在辦公室的時間屈指可數,“我平時都在便民服務大廳,包括村干部,上班時間一般都在服務大廳。”朱青說,“為群眾服務,就應該在群眾中間。”服務大廳里,村支“兩委”和監委干部的電話都貼在墻壁上,隨時有事隨時打。
2021年,寺溝村被評為“四星文明村”,在朱青帶領下,寺溝村黨支部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鄉風文明賦予新時代內涵、煥發新時代風采,在鳳鳴社區這方天地打造和諧美麗的“寺溝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