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景靜 通訊員 李東燕
在二七區人和路街道聯合社區,有這樣一支“逆行者”隊伍,他們沒有光環,沒有特殊的身份,他們只是奮戰在防疫一線的一個個平凡的人。他們用實際行動彰顯責任與擔當,筑牢社區疫情防控的堅實防線。
沖鋒“疫”線,做居民的“守護者”
凌晨1點,電話鈴聲響起。“你好,我是二七轉運組,需要通知XXX、XXX兩人進行轉運。”凌晨進行集中轉運,對馬慧娟來說已是習以為常,“少說多做”是她的做事風格,在7名社區工作人員被集中隔離后,作為社區副主任,她主動擔當,負責著最瑣碎的各種難題,只要接到轉運電話,不論多晚,立馬投入工作,通知集中隔離人員,為他們送防護服,保證轉運工作正常開展。
凌晨3點,電話再次響起,“聯合雅園這邊有一小孩發燒了,準備去醫院就醫。”聯合雅園卡點打來電話,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馬慧娟第一時間聯系人和路社區服務中心到居民家中進行抗原檢測,之后再就近聯系醫院,為居民開具自行就醫證明,保證居民及時到醫院就診。
凌晨5點30分,李剛按時起床,到辦事處為醫護人員、志愿者、工作人員領取早餐。作為堅守在社區的唯一一名年輕男同志,他主動負責領取物資、三餐、轉運試管等工作。在腳扭傷的情況下,依然帶領志愿者進行上門核酸檢測,由于掃碼人員較少,為不耽誤檢測進程,有時他會一人拿兩部手機進行掃碼登記,以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上門核酸工作。
凌晨6點30分,街道科室、兄弟社區、志愿者全部到位,大家按照前一天的分組,領取物資,五組上門為居家隔離人員采樣,其余五組人員按照點位布置現場開展全員核酸。“我們是社區的,最危險的地方我們上。”李東燕、李風娥、高盼婷作為堅守在社區的三名工作人員,她們承擔了確診病例所在樓棟的上門核酸任務。雖然一直感冒著,李東燕沒有講理由,鼻涕浸在口罩上,她也默默忍受著。在社區人員缺乏的情況下,她不忍心再為大家添麻煩。5月7日以來,幾名同志沒有回過家,24小時在社區待命,沒有換洗衣物,作為女同志,她們沒有抱怨,她們擔起了身上的這份責任。
8點50分,“各點位注意,開始封管。”崔進道是聯合社區的一名退役軍人專干,也是最年長的一位,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崔叔”,“電腦上的我不擅長,但是跑跑腿什么的都讓我來干。”他負責著核酸檢測的收管及轉運,每隔一個小時,他就騎車將五個點位的試管進行登記匯總,同時轉運到指定地點。一些臨時性的工作,他也會代勞,就是這樣一支不計較、雙向付出的隊伍,使聯合社區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默默堅守,做居民的“貼心人”
為緩解社區困境,被集中隔離的聯合社區第一書記、黨支部書記帶領隔離點同事開展信息錄入、核查,撥打“流調電話”,以線下+線上方式同步開展工作,為社區分憂解難。
依托網格化管理優勢,聯合社區針對居家隔離人員,在五個網格內分別建立關愛群,由隔離點同事負責線上為居家隔離人員提供信息反饋、問題解答等服務。“11號樓1單元XX,家里的菜到東門了,需要我們送一下。”“15號樓XXX需要我們幫忙買藥。”……在得到反饋的信息后,堅守在社區的工作人員在最快時間內進行落實。
14點,在完成集中核酸和居家隔離人員核酸后,他們開始統計報備人員信息,與隔離點同事對接,核實需要管控人員,進行封門、張貼公示等一系列工作。目前,聯合花園隔離戶共104戶 402 人,聯合雅園隔離戶16戶42人,以及確診病例樓棟,需要為他們配送中藥,將居家隔離戶名單分配好,工作人員與志愿者開始了分發中藥的工作。
17點,“請大家抓緊時間領取物資。”在領取完物資后,根據居家隔離人員和集中核酸的情況進行準備。
19點,短暫的休整,開始吃飯,“你好,我的健康碼變黃了。”“你好,我接到流調電話了。”社區電話又響了起來,工作人員立刻放下手中的筷子,登記信息,告知政策。
夜晚,又到了梳理居家隔離人員信息的時候,為保證不漏一戶一人,他們需要每戶核實信息,確定隔離時間,“剛剛又報備了一戶,需要新增信息。”“集中隔離回來5人,單采的名單需要加上。”這些瑣事每天都在發生著,疫情防控工作正是需要這樣一批耐心有責任心的同志,才能讓居民放心、安心。
平凡的堅守,非凡的力量。正是每一位社區工作者的付出和堅守,才為我們筑起了一道最美守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