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英包裝生產線盡頭的電腦屏幕上,可實時查看生產數據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工業互聯網是新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和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石。近年來,鄭州移動依托5G網絡全力支撐工業互聯網發展,聚焦傳統生產制造業轉型升級,打造了全省唯一的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鄭州市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理事長單位,牽頭落地841個5G+工業互聯網項目,培育了礦山、化工、能源、冶金等7個行業子平臺的場景化解決方案,有力推動了工業互聯網與細分行業的深度融合。近日,我們來到寶冶鋼構、中鐵盾構、華英包裝三家企業,探訪移動5G數智化應用為其帶來的轉型升級新動能。
鄭州寶冶鋼結構有限公司
5G貫穿生產全流程
單位面積產能有望實現2.0T/㎡
走進鄭州寶冶鋼結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冶鋼構)的生產車間,沒有凌亂的材料堆積和來來往往的技術工人,取而代之的是貫穿廠區的自動化生產線和極具節奏感的機器轟鳴。寶冶鋼構董事長唐兵傳說,這是寶冶鋼構近年來擁抱5G+工業互聯網所帶來的新景象。
據介紹,寶冶鋼構與鄭州移動共同建立5G智能鋼構實驗室,并對智能化生產六中心進行5G賦能,讓國內首條鋼結構智能化生產示范線插上5G的翅膀。如今,5G+機器人巡檢、5G+AR遠程點檢、5G+UWB精準定位、5G+機器視覺、5G+無人機等移動5G數智化應用已經在寶冶鋼構全面落地。
唐兵傳介紹說,5G智能巡檢機器人在廠區危險區域全天候值勤;技術工人戴上AR智能雙目眼鏡,就能實現高清遠程通信,與外國工程師實時互動,解決設備維修難題,降低維護成本。同時,配件下料、部件加工、智能分揀等也因5G的介入變得更智能,給企業帶來實打實的降本增效。
對于5G賦能帶來的成效,一組數據足以做出支撐。唐兵傳透露:“寶冶鋼構僅設備維護費用每年可節約150萬元;單線工人由原來的80人減至16人,單位人工降低80%;單位面積產能已由1.2T/㎡提升至1.5T/㎡。未來,我們有信心通過5G賦能實現2.0T/㎡的目標;鋼結構智能化5G改造,為我們帶來了超乎想象的效能增長。”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
掘進中的逆襲
“最強穿山甲”裝上“智慧大腦”
為讓盾構機地下作業由“摸黑前進”變成“透明操作”,鄭州移動聯合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裝備)創新研發并落地的5G盾構地鐵項目,讓隧道盾構的“智慧掘進”變成現實。
“盾構機全身裝了很多傳感器,能夠感知隧道內環境的變化,如果在掘進過程中地質出現變化,就要及時改變操作,不然就會導致刀盤出現問題。”中鐵裝備智能技術研究院院長荊留杰說,5G的應用讓“傳感神經”更加靈敏,數據傳輸故障率降低99.99%,可以完成秒級精度參數控制,不但能做到實時分析掘進數據,而且快速反饋至地面大數據終端,還能通過決策中心分析海量分散的信息,第一時間發出機器故障預警。
除了在盾構機上加入5G元素,鄭州移動還為地鐵隧道的挖掘提供了其他“法寶”。如5G+UWB人機定位技術,可以對施工人員、物料、車輛進行高精準定位,還可通過智慧安全帽上的攝像頭對施工地進行“視頻直播”;5G+人員行為分析更是“監督利器”,可以判斷工作人員是否在疲勞駕駛,提高安全作業保障……
目前,鄭州移動5G+盾構技術已經在實際應用中開花結果,大大提升了鄭州地鐵3號線司莊站-南曹站區間、鄭州地鐵6號線桐淮站項目的施工進度。鄭州移動副總經理喬朋表示,推動智慧盾構在全行業的廣泛復制是他們更長遠的目標。
鄭州華英包裝股份有限公司
從制造到“智造”
實現企業提質增效降本
工廠中各個節點的物料準備以及物料進出倉庫的情況如何,產線中設備機臺的運作狀況是否良好……得益于移動5G數智化應用的賦能,在鄭州華英包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英包裝)的廠區內,上述關鍵信息都實現了通過大數據的采集提取、實時匯集,從而快速反饋呈現。
嘀、嘀、嘀……伴隨著急促的蜂鳴聲,叉車載著帶有RFID的芯片紙卷通過了裝著16根天線的進出庫裝置,隨后操控電腦即顯示出了紙卷當下的重量、用于對應生產產品的工單號等重要信息。整個過程除了熟練的叉車司機,再無他人參與,不過數十秒鐘,就完成了從前至少6個人的工作量。
此外,華英包裝的各類數據也實現了“上云”。華英包裝總經理饒飛介紹說,每條生產線盡頭的電腦屏幕上,都實時顯示著該生產線的生產數據,解決了以往人工記錄誤差大、不及時的問題,讓管理者可以全面精細地掌握設備、產線的運轉狀況。同時,成本核算也移到了“云”端,過去可能需要一天或數天時間才能確認的盈利狀況,如今實現了材料使用完畢就可獲得產品的實際盈利狀況。
鄭州移動在5G+工業互聯網技術方面具有先天的技術優勢,可以為企業定制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助力企業實現生產制造過程的提質增效降本。鄭州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瞄準數智化發展方向,及時滿足社會所需,切實履行央企責任,全面推進5G技術融入千行百業,為建設更智慧化更高水平的“數字鄭州”注智賦能。
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冬生
通訊員?陳春曉?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