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間,人群擁擠和通風不良的環境會增加新冠肺炎傳播的風險。這是因為新冠肺炎感染者通過說話、咳嗽、打噴嚏等途徑將病毒排出體外,產生的飛沫能在空氣中傳播1米以上的距離,這也是“1米線”的由來。而隨之產生的氣溶膠,可在空氣中長時間懸浮,具有傳播距離遠、擴散能力強的特征。乘坐電梯、同乘交通工具、共同就餐、棋牌室打牌,還有最近北京酒吧導致的疫情傳播,都是在相對密閉的空間中發生的。
現如今,市面上殺滅空氣中的病毒方法雖然有很多,如紫外線消毒、利用化學消毒劑空氣消毒、使用空氣消毒機等,但相關方法在有人活動的場所中很難實現,且成本過高。在一些特定場合,如家中、餐廳等場景長時間佩戴口罩也不現實。那么如何低成本、高效率改善公共空間環境,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市疾控中心科普專家王欣表示,科學預防病毒侵襲,大家應該學會的是“科學通風”。這項簡單且操作性強的小措施,能將室外的清潔空氣引入室內,迅速稀釋氣溶膠并將室內被污染的空氣排到室外,這樣可極大地降低病毒在室內傳播的風險。天氣悶熱,提醒大家不要一直待在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在家中定期開窗通風,一些單位、公共場所也要積極制定定時通風計劃。
在常見的通風措施中,自然通風是最簡單且容易做到的,打開窗戶、門讓室內、車內的空氣流通即可。即使是天氣條件不好,如遇到高溫、寒冷天氣,將窗戶開小點或者短時間通風也能讓室內外空氣流通,也能起到一定作用。開窗通風計劃,可依據每天上午10:00~10:30開窗通風30分鐘、每天下午15:00~15:30開窗通風30分鐘標準操作。
在一些公共建筑中,由于通風路徑較長,流動阻力較大單純依靠自然風壓與熱壓往往不足以實現自然通風,或是通風情況較差,那么這時候就需要加裝機械通風裝置,來輔助通風,如在衛生間或餐廳內加裝排風扇、電風扇等。在一些大型商店、酒店、學校、購物中心、餐館、辦公樓等,由于建筑設計的原因自然通風可能效果不佳,推薦采用集中式的通風系統和空氣過濾系統,以改善室內空氣,降低病毒傳播和人群暴露的風險。
有效通風,牢記以下幾個關鍵時間點:
1.“晨起之后”要通風:一夜休息,環境密閉,空氣中所含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氧氣相對稀薄,像皮屑、塵螨等有害物質也會在空氣中漂浮,此時進行及時的通風非常有必要。
2.烹調時,通風很有必要:做飯的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會產生油煙,而油煙當中含有較多的有害物質。為了降低油煙的濃度含量,建議大家在開油煙機的同時,同步打開窗戶,讓室內空氣充分對流。
3.睡覺之前:睡前一小時適當開窗通風,保證室內空氣對流,增加空氣當中的氧氣,美化室內環境,同時還能促進睡眠。
4.進行清潔掃除的過程中要通風:掃除的過程中,室內灰塵較多,此階段室內污染物最多,包括細菌、塵螨等物質;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段,請在戴上口罩的同時打開窗戶,降低室內有害物質的濃度,避免吸入細小有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