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換了一袋大米。”
“叫我去換幾塊肥皂去。”
“牙膏、洗衣液我都換了,下次鹽多上點……”
7月27日上午,滎陽市劉河鎮小寨村熱鬧非凡,村民們分好組用積攢了20多天的積分前去“電力愛心超市”兌換生活用品。這個愛心超市不收錢,只收做公益、義務勞動、尊老愛幼甚至保持家庭衛生掙來的積分。
勤勞善良的村民不出村,都能掙夠一年的油鹽醬醋,羨慕不?
走,去“電力愛心超市”換東西
要說小寨村,可能很多市民不熟悉,它在滎陽西南部,無論在地圖上還是名氣上都非常“低調”,屬于鄭州市低收入的村。
就在7月27日,小寨村的村民們迎來村里的高光時刻——鄭州首家“電力愛心超市”正式開門營業!
到底有啥福利?
村民張金平捏著手里的30積分特別開心:“這是我給村里清路上淤泥獎勵的,一會兒看換點啥。”
順著張金平的目光,兌換的物品一排排展現,香皂5積分,5斤大米30積分,食用油、生抽老抽洗發水等積分都明明白白地標注著。
張金平特別高興,5斤大米夠吃一段時間了。“掙積分兌積分的門檻都不高,我們‘伸伸手’都能夠著。給村里義務打掃衛生一次就能掙5個積分。”
不僅如此,超市內還有村民們經常用的藥桶、打草機、鋸樹的工具等,這些大物件只需要積分就能免費租賃。
在愛心捐贈區,還有愛心單位捐贈的草帽、雨衣,村民們有需要來拿就行。
每一分錢的東西都需要勞動來換
小寨村里有456戶1600多人,現在常住人口多為老人,57歲的馬文淵跟“二舅”相似,是村里的大能人。會維修、懂電腦、會制作,還考取了河南大學的成人教育,是個文化人,也是這次電力愛心超市開業兌換積分最多的人——20多天掙了70多分,開業首日兌換了大瓶洗發水、洗衣液。
他掙積分多靠的是“技術含量”,本身是個黨員,此前經常給村委來幫忙,“現在幫忙還能掙積分,心里特別高興。”
村民徐紅英,可是“被動”掙積分。
小寨村屬于丘陵地帶,夏季暴雨多。一下雨,山上的土被沖刷下來,淤積在村道上。徐紅英是個講究人,平時在滎陽市區給女兒帶孩子,一到家先掃村道,下雨過后的淤泥更讓她坐不住,號召鄰居們拿著鐵锨清理。
這一幕被村里的干部看到了,問她為啥要義務勞動。徐紅英說“路是大家的,可自己也要走,清理出來都方便!”同時她也很感謝電力愛心超市,因為通過掙積分,村民們意識到“每一分的東西都需要勞動來換,每個人都需要為村里做貢獻”。
一個村3萬積分
“承包”村里一年生活用品
這個電力愛心超市給偏僻的小村莊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它到底啥來頭?國網鄭州供電公司駐小寨村第一書記孫盈賓最有發言權!
據介紹,電力愛心超市是“國網賦能鄉村工程·愛心助農行動”公益品牌中的重點項目,按照國網公司的標準,為小寨村申請了一年3萬的積分,每月25日至30日為積分兌換日。超市物品每兩周進行一次盤點,需要補充的物品及時與國網“慧農幫”平臺進行積分兌換,平臺于5日內配送補齊。
滎陽小寨村電力愛心超市為鄭州市地區首個試運行并開展第一次積分兌換項目。
全村掙積分帶來的變化,小寨村的書記張衡看得特別清楚,村里常住的基本是老人,原來吃個瓜皮隨手扔,吃完飯家里鍋碗瓢盆亂堆,沒事就聚一起打牌閑聊。自從實行積分后,村民家家都搞好了衛生:村里去抽查時只要合格就能掙5個積分;義務打掃村道衛生也能掙積分;被評為好媳婦好婆婆也有積分賺,整個村容村貌和村民自身形象都有了很大改善。
在兌換結束后,幾個老太太圍著張衡提建議,希望多備點鹽、想要電飯鍋。張衡鼓勁到:“好好打理村里和家里,年底爭取都讓你們兌換電飯鍋。”
一年村里常住400多人,一年三萬積分,萬一不夠用咋辦?
張衡早和孫盈賓合計過,一年三萬積分,常住村民油鹽醬醋牙刷牙膏夠用一年,另外,國網鄭州供電公司還幫扶村里光伏發電、種蜜薯等,村里有集體經濟收入,積分不夠村里自掏腰包也能“兜底”。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張華 通訊員 羅浩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