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去世,享年96歲。
當天稍早,英國白金漢宮發表聲明表示,由于醫生擔心其身體健康情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處于醫療監護狀態。聲明稱,目前女王情況尚好,并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接受醫療監護。
隨后,女王最親密的家人都趕往巴爾莫勒爾城堡。自去年年底以來,由于身體健康等情況,英國女王已減少在公開場合露面。6日,96歲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巴爾莫勒爾城堡接受約翰遜的辭職并正式任命特拉斯為新任首相。
伊麗莎白二世于1926年4月21日出生于倫敦。1952年,伊麗莎白公主在25歲時成為女王,當時她的父親喬治六世國王去世。從溫斯頓·丘吉爾爵士到利茲·特拉斯,女王在位期間見證了15位英國首相。2015年,她成為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英國君主,打破了她的曾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創下的紀錄。
英國王室官方賬號稱,在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后,查爾斯王子隨即成為英國的新君主。國王和王后今晚將留在巴爾莫勒爾,明天返回倫敦。
查爾斯王子出生于1948年11月14日,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親王的長子,也是英國王室第一順位繼承人。他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王位繼承人。
回顧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生平↓
4分鐘重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高光時刻
這位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伴隨著國家從二戰后進入21世紀,歷經世事滄桑見證歷史變遷。
“英國象征”伊麗莎白二世
2022年2月6日,是英聯邦王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即位70周年的白金禧紀念日。70年前的2月6日,彼時年僅26歲的伊麗莎白二世在父王喬治六世過世后繼承了英國王位,并在1953年6月2日正式加冕。
頭戴沉重王冠,肩負王室重任,已帶領英國乃至英聯邦走過大半個世紀的伊麗莎白二世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舊貴族中最知名的代表,也是英國的象征。雖然被十余國尊為君主,但伊麗莎白二世手中并無實權,在君主立憲制下,她被固定在了“演員”的位置上:不能外露情緒,永遠保持中立——這也成了伊麗莎白二世一生的關鍵詞。
當地時間2021年12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發表圣誕致辭。 圖片來自澎湃影像
在世界對君主立憲制的質疑與向共和制的轉變中,英國民眾仍因伊麗莎白二世的無私奉獻對君主保持敬畏,但在伊麗莎白二世百年之后,已在英國實施超三個世紀的君主立憲制將何去何從?她的繼承人們可否贏得英國民眾的愛戴?
從天而降的王位
1926年4月21日的雨夜,伊麗莎白二世出生于倫敦的祖父母家中,她是約克公爵阿爾伯特親王的第一個孩子。根據王位繼承順位,第一繼承人是阿爾伯特親王的哥哥愛德華,至于阿爾伯特親王,他只是王位的第二繼承人,繼承王位的可能性并不大。
正因為此,幼年的伊麗莎白和妹妹羅斯才得以在蘇格蘭、英格蘭鄉下過著田園般深居簡出的日子。她們在家里上學,王室請來家庭教師講授法語、音樂和舞蹈,父母也從未要求她們在學業上有多優秀,只是要求一定要書寫工整漂亮。另外,伊麗莎白在整個少女時期,都為每一天制定閱讀計劃。斯蒂文森、奧斯丁、勃朗特三姐妹、狄更斯的作品均在她的喜愛書單下。
不過,伊麗莎白的伯父——愛德華八世為愛情選擇退位一事徹底改變了伊麗莎白的命運。1936年12月10日,時任英國國王的愛德華八世想要迎娶一位結過兩次婚,名為沃利斯·辛普森的美國女人,而首相斯坦利·鮑德溫告訴他:“英國教會反對離婚后再婚,人們不會容忍辛普森成為王后。”最終,愛德華八世退位,這使得他41歲的弟弟——阿爾伯特親王,也就是伊麗莎白的父親,意外地在1937年加冕成了國王。
突如其來的王位更替給王室帶來了巨大麻煩:即將繼任的喬治六世國王從未被當作王儲培養,“我從來都沒想過成為國王,我從沒批閱過政務文件,我只是一個海軍軍官。”這位新國王患有嚴重口吃,身體稍顯虛弱,性格自幼害羞,不適應演講場合。王冠重壓下,喬治六世仍然擔起重任,在兩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發表國王圣誕演說鼓舞了英國人民的士氣,此事后被改編為電影《國王的演講》。
喬治六世登基之時,其長女伊麗莎白自然就成了“準繼承人”,要作為王儲來培養教育。因此,王室對伊麗莎白的課業也逐漸重視起來。《伊麗莎白女王傳》對伊麗莎白的教育有了詳細論述:伊頓公學副教務長亨利·馬汀爵士為了教授伊麗莎白《憲法的制定法與習慣法》,為她制定了一套全面、深入的課程,還開出《英國社會史》、《帝國聯邦》、《英國憲法》等閱讀書單,幫助伊麗莎白積淀知識,理解英國政壇。伊麗莎白花了6年時間學完了《憲法的制定法與習慣法》,詳盡、竭力地在書本上勾畫、注解,并在馬汀的幫助下理解立憲政體和議會制度。這些積累沒有辜負她,幫助她度過了從丘吉爾到鮑里斯·約翰遜的14任首相,讓首相們驚異其問題的犀利和對艱深法律的通透理解。
在母親的教育下,伊麗莎白的禮儀課從未落下。《伊麗莎白女王傳》中記載到:王后告訴她,一個高貴的女士的后背永遠都不能靠在椅背上。據女王第2位首相的妻子說,伊麗莎白坐在椅子上時,后背稍稍離開椅背,這種坐姿,她可保持幾個小時之久。王后還嘗試撫順伊麗莎白有些著急、暴躁的性格:避免嘲笑、不許炫耀、和聲細語以及“從不吼叫和嚇唬”,否則“就會失去信任”, “時刻記著,控制情緒,贏得愛戴。”
王室教育下,伊麗莎白沒有辜負“準繼承人”的身份光環,長成獨當一面、舉止恰當優雅的王儲。英國女演員海倫·米倫在備演《女王》一片主角時,曾反復觀看一段女王十一二歲時的影片,“她從一輛很大的黑色轎車中走下來,外面一群高大的男人出來迎接她,她伸出手,表情莊重、從容,她知道該怎么做,表現非常得體。”
據英國歷史學家和傳記作家羅伯特·雷西的記錄,喬治六世曾說:“在她(伊麗莎白二世)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維多利亞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高祖母,因子嗣遍布歐洲王室而被稱為“歐洲祖母”,是在位第二長的英國君主)的影子。我看到一個偉大的君主正在誕生。我們不一定需要男孩來做國王,她會做得更好。”
奉獻與服務
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硝煙彌漫在歐洲上空。1940年,德軍開始轟炸英國本土不久后,伊麗莎白和妹妹與300萬倫敦平民(以兒童為主)一樣,被送往了倫敦周邊的小城鎮和鄉村。喬治六世國王一家沒有選擇去他國避難,而是留在倫敦處于被轟炸的危險中,此舉為他們贏得了倫敦百姓的愛戴。王后曾說:“孩子們不能沒有我,我不能沒有國王,而國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離開。”
1940年10月13日,為了安撫大規模人口流動下躁動的民心,英國國家廣播電視臺(BBC)播報了伊麗莎白對家人失散的兒童的演講,這時她年僅14歲,這也是她的第一個公眾演講,“這個國家的數千萬人不得不離開家園,與他們的父母分開。我和我的妹妹瑪格麗特·羅斯為您感到非常難過,我們明白離開您最喜歡的人意味著什么。對于生活在新環境中的您,我們向您表示真正的同情,同時我們也感謝那些接納您的好心人。”
二戰中,伊麗莎白和許多其他年輕的英國人一樣,渴望為國家出一份力量。1945年,19歲的伊麗莎白說服父王,允許她直接參與協助戰爭。其后,她加入了后方防衛支援部隊 “國內婦女支援部隊”(Women's Auxiliary Territorial Service),該部隊在戰爭期間提供了關鍵支持,其成員擔任防空炮手、無線電操作員、機械師和司機。伊麗莎白在該部隊中的編號為第230873號。經過了六周的駕駛和汽車修理訓練,她成為了英國王室中第一個經過正式訓練的汽車修理員,并獲得了榮譽少尉軍銜。
這是伊麗莎白第一次與其他同齡人共同受訓。據說她本人非常喜歡這次經驗,也正是因為這次的經驗,使伊麗莎白之后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上學,而不是讓他們像自己年少時那樣在家學習。
在二戰歐洲戰事結束后,1945年5月8日的勝利日慶祝中,伊麗莎白和妹妹瑪格麗特匿名混跡于倫敦街頭的慶祝人群中。伊麗莎白后來在一次罕見的采訪中說:“我們問我的父母,我們是否可以自己出去看看。我記得我們很害怕被認出來……我記得一排排不認識的人挽著胳膊走在白廳街區(英國政府中樞所在地)里,我們所有人都被幸福和解脫的浪潮沖走了。”
戰后,待在英國本土多時的伊麗莎白開始了四處旅行,以王室成員的身份獻身外交工作。
在1947年出訪南非時,伊麗莎白目睹了這個深陷種族沖突國家的割裂,了解了南非不同族裔間的矛盾與分歧。此次出行正值伊麗莎白21歲生日,南非政府為表示慶祝,宣布這一天為國家法定假日,并送給她一條由21顆鉆石穿成的項鏈(南非是重要的鉆石產地)。伊麗莎白則用一次動人的演講贈以回饋,向那些和自己一樣經歷了艱難而輝煌的二戰的年輕人致意。 “只要我們懷著堅定的信念、高昂的勇氣和平靜的心態攜手同行,就能把悠久的英聯邦……發揚光大……成為世界上一個永恒而強大的力量。”?
讓這段演講更為經典的是結尾處,她說:“我想現在就許下這個誓言。我要說的話很簡單,我向你們所有人發誓,我要用我的一生——無論它是長是短,為你們服務,為我們偉大的帝國大家庭服務。”
1952年2月6日,由于二戰期間長期操勞國事,加之大量吸煙,喬治六世因肺癌過世,終年56歲,彼時伊麗莎白正在出訪肯尼亞途中,而送她上飛機的正是已見不到最后一面的父親。
收到父王駕崩的消息后,伊麗莎白匆忙回國繼位。“一切都太突然了。”伊麗莎白在40年后這樣回憶道:“事已至此,我就得接受現實,這就是我的命運,王室傳承才是最重要的。”伊麗莎白的私人秘書馬丁·查特里斯則坦言:“丘吉爾對此時的女王印象很深刻——她細致入微、見多識廣、認真負責,剛登基就接見各國總理、大使……她做得毫無紕漏。”
至此,伊麗莎白為王室乃至英國奉獻的一生正式拉開帷幕。
資料圖:英國菲利普親王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繼位初期,英國國內輿論樂觀預測一個“新伊麗莎白時期”將會來臨,但事實上,等待伊麗莎白二世的是英國二戰后國力衰退、物資短缺、大英帝國逐漸解體的困局和世界范圍內蘇聯陣營擴張的嚴峻冷戰形勢。
為了應對這些困難,伊麗莎白嘗試通過英聯邦來維系英國與其前殖民地的關系,尤其在維持英國和南非、英國與印度的良好關系上貢獻良多。英聯邦誕生于二戰后的反殖民浪潮。此時大英帝國逐漸解體,通過加強領土自治實現了非殖民化,將許多前殖民國家納入了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英聯邦由包括英國、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與英國有關的數十個國家組成,成員國們在旅游、留學、貿易方面擁有很強的相互流通性,但在軍事和外交上只是一個松散的聯盟。各國地位平等,是以擁護合作、共同價值為目標的國際組織,通過貿易和國際合作將各國聯系起來。
雖然伊麗莎白二世是沒有任何實權的英聯邦元首,但她卻通過這一職位對英聯邦施加了重大影響力。正如新西蘭前總理大衛·郎伊所說:“我們在爭斗,而她在團結。”
伊麗莎白二世沒有違背她1947年許下的諾言,如今她已95歲,在位69年的時間里,她為國際團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地時間2021年11月3日,英國倫敦,一個屏幕顯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照片和她在COP26會議上的晚間講話的引文。COP26氣候大會正在蘇格蘭城市格拉斯哥舉行,直到11月12日。
祖母的睿智
伊麗莎白二世對君主立憲制下元首職責的詮釋堪稱完美:代表國家形象、不干涉首相的政策、凝聚國家人民。
英國媒體一度大肆報道、炒作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與伊麗莎白二世在南非問題、英聯邦政策、英國國內過于強硬的政策上有不同意見,甚至傳出兩人關系不和、針鋒相對的消息,如《王冠》第四季中,撒切爾和丈夫丹尼斯拜訪女王在蘇格蘭的莊園,對王室貴族上流的生活方式表示十分不適應:不理解狩獵、做不到夫妻分開睡兩間臥室。吉蓮·安德森扮演的撒切爾夫人在劇集中說到:“他們(貴族)并不優雅、紳士或者有什么特別的。”
不過,撒切爾夫人對此表示:“兩個有權勢的女人之間發生的沖突故事是很好編的。”
伊麗莎白二世自己也從不表達對政治事務的看法,一位高級顧問說到:“她從不對敏感問題發表意見。”女王的朋友安吉拉夫人說:“女王從小就知道不被牽扯到黨派政治中去,她絕不會表示自己對某個政治領袖的喜歡或厭惡。”
伊麗莎白二世的不干涉、不表態同樣體現在家庭里:她從不干涉子女的婚姻內部事務——不過這似乎并不稱得上是好事。上世紀90年代,查爾斯王儲不斷傳出與王妃戴安娜婚后不和的消息,“他不和我說話。”戴安娜抱怨查爾斯的寡言冷淡,而女王并不擅長討論感情生活,她堅信一切都會過去。
然而,風波沒有過去,1994年,查爾斯在電視節目中承認與初戀卡米拉展開了婚外情;戴安娜則登上電視直播,面對兩千三百萬人袒露婚姻內幕:“這場婚姻中存在三個人,稍微有些擁擠了。”她瞪大眼睛,輕柔地自嘲,兩人最終于1996年8月離婚。查爾斯的媒體發言人狄克在紀錄片《伊麗莎白二世》中說到:“我當時清楚這場婚姻關系搖搖欲墜,只是為了維護君主制逢場作戲罷了。若有人意圖對查爾斯的婚姻提建議,只會得到來自女王的冷漠斜眼,讓你管好自己的事情。”
資料圖:戴安娜王妃。
英國王室傳統要求成員保持孤高、威嚴,與民眾保持距離,然而,這種距離感被網絡時代的到來與平等思潮的襲來沖得粉碎。戴安娜王妃隨和親民,在巡訪中總是熱情擁抱民眾,外表迷人,受到民眾廣泛喜愛;而伊麗莎白二世并不與人握手,也從不摘下手套,始終與人保持距離——這也與媒體極力渲染的戴安娜王妃的可愛之處形成了鮮明反差。逐漸地,民眾看到戴安娜王妃的親切真誠,也逐漸將戴安娜王妃的樣子視為整個英國王室應做到的樣子上,這在戴安娜王妃去世事件上達到了頂峰。
1997年,因躲避記者跟拍,戴安娜在法國發生車禍不幸離世,此時她已與查爾斯王子離婚,不屬于王室成員,女王基于王室傳統,對“前兒媳”的去世保持緘默。與此相對的是,英國民間卻為戴安娜王妃自發舉行了紀念活動,很多人來到白金漢宮前送敬愛的王妃最后一程,這種情況持續了多個日夜,人們質問道:“王室成員去哪里了?”在戴安娜王妃去世后的第四天,英國媒體刊文抱怨王室沉默不語,指責王室默不作聲、殘酷、不近人情,民眾對王室極度不滿。
當地時間2021年7月1日,英國倫敦,英國民眾在肯辛頓宮外獻花,紀念戴安娜王妃誕辰60周年。
面對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壯大的媒體、民意的覺醒,伊麗莎白二世逐漸意識到傳統該做出改變以適應現代思潮了。
最終,女王還是從蘇格蘭動身回到倫敦,令白金漢宮下半旗,在聚集哀悼的人群面前亮相,還以白金漢宮門前攢動的哀悼人群為背景發表了電視講話,“表達痛苦情緒也不容易,因為最初的震驚凝聚了多種情感:懷疑、不理解、憤怒。”“現在我以女王、外祖母的身份告訴大家,我發自內心地向戴安娜致敬。我認為她的一生,在逝世后讓世人無不嘆惋、懷念,值得我們學習。愿逝者安息。”
在后續的民間訪問活動中,女王逐漸改變了與民眾的交流方式,女王的秘書助理瑪麗·弗朗西斯說:“女王從戴安娜身上學到了許多,特別是在新時代與民眾的交流方式上。”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朱聯璧表示,二戰結束后,反王權是世界政治的主流,“就歐洲來說,依然有王室的國家并不多,而且王室都在往親民的方向發展,就是要走下神壇,變成普通人才能被更好地接受,而不是強調這個群體的特權。”
后女王時代的君主立憲制
2018年,英聯邦在英國白金漢宮舉行了自其成立以來最重大的英聯邦政府首腦峰會(CHOGM),54個成員國的首腦們從來沒有聚得這么齊。由于伊麗莎白二世宣布自己年事已高,不再進行長途飛行,當年的會議也是她參加的最后一次英聯邦政府首腦峰會,女王也在這場會議上提出希望下一任英聯邦元首由查爾斯王儲擔任,這得到了54個成員國首腦的一致同意。
盡管伊麗莎白二世以她的智慧獲得了眾多英聯邦國家民眾的擁護,但隨著她年事已高,她身后的英國乃至英聯邦將何去何從?哪一位繼承人接得住女王的重擔?這些在過去十多年前都被觀察家們與全球民眾所津津樂道。
當地時間2021年6月22日,英國倫敦,2020歐洲杯D組小組賽第3輪,捷克 VS 英格蘭,英格蘭球迷舉著帶有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國旗助威。?
假使講君主立憲制的“統治方式”無傷大雅的話,那么每當女王大慶即被拿出來討論一番的問題則更為尖銳,也更為現實:現代社會還需要君主立憲制度嗎?
倘若說伊麗莎白二世大體上可以贏得民眾對君主立憲的支持,而她的儲君們:查爾斯親王、威廉王子、哈里王子(與其妻梅根于2020年宣布退出英國王室)似乎都不夠爭氣。查爾斯親王被媒體貼上“渣男”、“軟弱”的標簽,而兩位王子經常被卷入通俗小報的情愛緋聞中。
資料圖:英國哈里王子和梅根王妃。
近年來,施行君主立憲國家對政體的態度并不穩定。加拿大、澳大利亞輿論對是否廢君主立憲制轉為共和制頗有些討論,澳大利亞甚至還為此在1999年舉行過公投,支持君主立憲制者與反對者的比例為55:45,可說是不相上下。
至于英國自身,眼下該國輿論認為,假使非要選的話,民眾寧愿威廉王子登上王位,而不是他的父親查爾斯親王。英國牛津大學辯論社曾就君主立憲制的必要性展開討論,反對者便認為君主立憲制既不民主,也毫無代表性,是舊時代的產物,也是精英主義的溫床。
朱聯璧指出,英國國內的反君主聲音一直都有,加上有不少民眾反感查爾斯,反感王室這種建制,因此英國和其他以英國君主為自己君主的國家都會逐步更傾向于符合時代潮流的共和制,“巴巴多斯2021年轉制為共和國就是一例。澳大利亞的共和制運動也已經很有群眾基礎。”
朱聯璧坦言,事實上,除了“王室死忠粉”之外,大量民眾對王室是無感的,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民眾,對王室的興趣就越小,“王室目前還是英國憲政體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并不是不可以被分割的一部分,因為象征性的功能是很容易被其他人所替代的。現在王室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爆出太多引發民眾反感的丑聞,同時放出一些積極正面的新聞,維持民眾對王室的認可。”
然而,王儲們似乎尚未意識到,人們對王室的信任是民心所向的結果,不是身體里流淌著伊麗莎白二世的血脈就可必然而輕易地繼承王位與民眾的愛戴。 “必須要慎重選擇王位繼承人,一旦選擇錯了,將直接導致整個王室的覆滅。” 英國《星期日郵報》編輯凱蒂說道,“除非民眾真心擁戴你,否則君主制沒有保留的必要性,尤其是納稅人每年要花費8000萬美元維持王室生活的情況下。”
當地時間2017年3月29日,英國伯克郡,伊麗莎白二世在溫莎城堡騎馬。
“查爾斯王子或終將登上王位,但若沒有民眾的支持,他的下臺將宣告君主制的終結。”人權活動人士皮特·塔切爾說道。
朱聯璧認為,在2021年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親王去世之后,由于他的去世相關報道占據了大量新聞版面,這已引發了一些民眾的不滿,他們認為,英國政府失職造成大量老人在新冠疫情期間死亡的新聞未見報端,自己的視線卻要被養尊處優的貴族去世的新聞占滿,“對于很多對王室不感興趣的人來說,這些新聞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會引發反感。”
當地時間2021年12月25日,英國溫莎城堡,英國王室成員正在度過一個不同以往的圣誕節:在溫莎這一邊,查爾斯王儲正在帶領核心王室成員參加教堂彌撒,而后將與母親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聚餐;另一邊,劍橋公爵夫婦正帶著三個孩子與凱特的父母一起在諾福克過節。
“正因為英國是君主立憲制,所以換了一個君主的話,只要這個君主還可以繼續做下去,就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變化。就王室而言,從哈里王子退出王室就可以看出,王室內部的分歧是存在的,尤其這種分歧直指王室這種建制的缺陷和問題,因此王室內部的凝聚力確實會在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后有所減弱,而王室作為英國國家象征(可以類比國旗)對內的凝聚力也在減弱。”朱聯璧說道,“不過,只要有一個新的適合人選出現,英國王室就會按照現有的功能繼續運作下去。”?
當地時間2021年10月7日,英國倫敦,2022英聯邦運動會火炬傳遞啟動儀式于白金漢宮外舉行。
在位70年歷經15位首相
英國新任首相日前揭曉,利茲·特拉斯成為了英國保守黨的新任黨首,并接任首相一職,她也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位70年期間的第15位首相,真可謂是“鐵打的”女王、“流水的”首相。
這15位首相分別是:溫斯頓·丘吉爾、羅伯特·安東尼·艾登、哈羅德·麥克米倫、道格拉斯·霍姆、哈羅德·威爾遜、愛德華·希斯、詹姆斯·卡拉漢、瑪格麗特·撒切爾、約翰·梅杰、托尼·布萊爾、戈登·布朗、戴維·卡梅倫、特蕾莎·梅、鮑里斯·約翰遜、利茲·特拉斯。
當地時間2022年9月6日,英國蘇格蘭,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迎接特拉斯。
當地時間2019年7月24日,英國倫敦,新任保守黨領袖鮑里斯·約翰遜抵達白金漢宮,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接見,并被任命為新任英國首相。
當地時間2016年7月13日,英國倫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白金漢宮接見特蕾莎·梅,并任命其為新首相。
當地時間2010年5月1日,英國倫敦,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當地時間1977年12月12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英國首相詹姆斯·卡拉漢。
英國女王是15個英聯邦成員國的國家元首
英國女王即英國女性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原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現任英國君主,是包括英國在內的15個英聯邦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