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從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中秋小長假期間,全省共接待游客1585.31萬人次,同比增長6.43%;實現旅游收入74.62億元,同比基本持平。
傳統節日活動精彩紛呈
為更好滿足中秋假日期間文旅消費需求,省內各地各景區紛紛舉辦特色文旅活動。只有河南推出中秋·月幻城夜場活動,方便游客賞月入園體驗時間由往常的21點延長到22點。
電影小鎮在日常百余場演出之外,增加了“漢服國風大巡游”“節日煙花秀”等國風演出烘托傳統佳節氛圍。
銀基國際旅游度假區推出“歡樂中秋趣銀基”“島上月下煙花節”“中秋團圓夜·星空露營音樂會”等中秋系列活動。
清明上河園景區以“夢回千年過中秋,步入畫卷賞明月”為主題的中秋活動獨具特色。
開封城墻景區舉辦“星光帳篷音樂會”“穿越宋朝過中秋”等活動。
洛陽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景區舉辦國風隋唐·中秋游系列活動,洛邑古城景區舉辦心畫·神都洛邑·中秋奇妙大賞活動。焦作云臺山舉辦“中秋國風游園會”,竹林七賢、嫦娥奔月、采薇等特色國風演出輪番上演。
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推出中秋節專題音樂會,編鐘古樂《詩經陳風月出》《關山月》等曲目深受歡迎。特約講解為觀眾講述嫦娥奔月銅鏡、紅綠釉陶燈、玉兔搗藥畫像石臼等館藏文物的中秋故事。
鄭州圖書館圍繞中秋節專門推出中秋節好書推薦、手中的非遺、3D繪畫、妙趣手工坊等10余場線上線下文化活動,讓讀者在書香中度中秋,引領傳統文化閱讀新風尚。
鄉村康養露營成為主流
中秋佳節,以闔家團圓為主題的返鄉探親游占據主流,就近就便出游讓“賞田園風光、吃農家美食、住鄉村民宿”成為常態選擇。省文化和旅游廳會同省鄉村振興局在全省確定195個村為首批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創建單位,共同編制《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創建指導手冊》,發布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等級劃分與評定河南省地方標準,大力推動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三山”鄉村康養旅游基地建設。開展“非遺進民宿”活動,剪紙、糖人、泥塑等一系列非遺元素融入民宿之中,通過在公共空間及客房打造非遺場景、設立非遺大師工坊、推出非遺體驗線路、推出非遺集市和非遺挑戰賽等活動,設計特色非遺文創產品等方式,助力民宿行業向品牌化、精品化、特色化方向發展,為鄉村旅游發展注入文化內涵。以放松身心、休閑度假為目的的健康游、訂制游、品質游特色突出,登山、徒步等“主題”旅游隨處可見,三五好友“小團體”出行特征明顯。據攜程平臺數據顯示,中秋假期露營對比端午同期增長58%,銀基云巖湖露營產品受到很多游客的關注。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出圈
中秋節當晚,央視“焦點訪談”聚焦洛陽二里頭遺址,推介重大考古發現,文明之光照亮復興之路。開封市拍攝的《傳奇中國節—中秋》節目在央視播出。隋唐洛陽城、老君山、寶泉景區等代表景區攜手河南衛視打造傳統節日奇妙游系列節目,中秋煥新出彩,盡顯文旅文創融合魅力。《思鈞如見君》用舞蹈表達非遺項目鈞瓷之美,拉胚、窯變,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令人耳目一新。合唱《千里共嬋娟》出圈,身穿漢服的各國小朋友依次在少林寺、嵩陽書院、觀星臺、洛陽應天門、開封龍亭、清明上河園等河南代表性景觀前,用10種語言共唱一首歌,共賞一輪月。
文旅惠民舉措釋放消費潛力
假日期間,“河南人游河南”消費活動精彩不斷,推出更多促消費政策措施。鄭州市文旅部門、文旅企業,結合中秋民俗特色,推出120多項“線上+線下”文旅活動和惠民措施,為游客奉上文旅大餐,持續激活假日消費市場,釋放消費潛力。云臺山推出3000萬消費券補貼活動,假期期間補貼門票直降100元,為廣大游客帶來特惠福利。嵖岈山景區、老樂山景區推出教師節免門票活動,活動期間憑借教師資格證和身份證可免費入園。據初步統計,今年1—8月份,全省共接待游客5.09億人次,旅游收入4290.36億元,分別占去年全年的64.19%和70.58%,為全省消費恢復貢獻了文旅力量。
假日市場秩序井然
全省文旅系統節前召開疫情防控、安全生產專題會議安排部署,把疫情防控作為文旅行業開放運營的先決條件,堅持“無疫情防控方案,不開放”“無預約,不旅行”。倡導省內低風險地區就近就便出游,停止跨省組團游,停止赴邊防口岸組團游,景區“限量、預約、錯峰”,全面推行“場所碼”,設置“流動哨”,時刻牢記疫情防控,做好健康防護,用安全文明點亮旅程。各級文化和旅游部門、文化市場執法隊采取明查暗訪、“四不兩直”等方式,常態化深入一線檢查督導,深入開展私設“景點”專項整治工作、打擊整治文旅領域養老詐騙專項行動。假日期間,無旅游安全事故、無重大旅游投訴。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