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袁建龍 通訊員 宋要衛
“這蘑菇,真漂亮,像花兒一樣!”“這叫黃金菇,菇身金黃,被稱為真菌之花。”10月18日,第一次來村里菌類種植基地的登封市大金店鎮李家溝村民鄭紅與菇農薛大妞滿臉喜悅地聊著天。
走進李家溝村,看著一排排嬌艷欲滴的黃金菇,聞著食用菌大棚發出陣陣菇香,抬頭看著起伏的伏牛山,蔚藍的天空飄過一朵朵白云,30余座菌類種植大棚錯落有致分布在山溝兩沿,點綴著豫西這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是駐村工作隊幫李家溝村走上了致富路。”薛大妞十分感激地說。
時間回到三年前。登封市紀委監委駐李家溝村第一書記宋寧博將目光鎖定了生長周期短、資金回籠快,有傳統種植基礎的食用菌種植上,帶領村民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菌類種植。2020年4月成立李家溝村鄉村振興辦公室,開辦獨具李家溝村特色振興學堂,為新思想、新文化、新技術在村子里傳播打下基礎。
“回想產業發展第一步,困難重重,村民普遍抱有懷疑的眼光。”駐村工作隊員李一玎說。“是啊,當時宋書記和咱倆把李家溝每一根電線桿都貼滿菌類產業發展意向告知書,咱們貼了6次,每次都是泥牛入海啊!”另一名工作隊員周廣迪接過話茬說。
鄉村要振興,產業要興旺,如何調動村民積極性共同參與集體產業發展?
2020年5月,李家溝村運用駐村第一書記專項經費動工興建食用菌大棚。可是村民顧慮重重,沒錢更怕賠錢,不懂技術,找不著客戶……為打消農戶的顧慮,工作隊拿出1萬元作為產業發展賠青基金,如果大棚建成沒有人承包,造成損失由工作隊承擔,產業發展不達預期,平菇產業發展失敗資金不再收回,給老百姓吃下了定心丸。通過走訪協商成立了以本村村民曹建超、常建秋為核心技術服務團隊,逐棚逐戶手把手指導農戶栽培管理;登封市紀委監委做好后盾,牽線搭橋協調商超等消費市場。一時間,李家溝村13個大棚成了香餑餑,被一包而空。李家溝村的食用菌大棚也越建越多。從2020年起,李家溝食用菌種植已覆蓋4個自然村,建設菌類種植大棚30余座,年產值達400余萬。從品種培育到制棒,從平菇、黃金菇、羊肚菌種植到產品深加工,從冷鮮、收儲到烘干,李家溝村的食用菌產業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完整產業鏈條,市場抗風險能力更強了。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對鄉村振興進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鄉親們一定要好好干,為國家糧食蔬菜安全也盡一份力。”李家溝退伍老兵陳占懷一邊抱起菌棒往三輪車里放,一邊為制袋的菇農鼓勁。
夕陽西下,登封市紀委監委駐李家溝村工作隊與村組干部又拿著皮尺奔走在田間地頭,為明年李家溝村菌類發展項目的落地選址忙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