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景靜 通訊員 田靖
10月疫情發生以來,二七區淮河路街道社工站(光合共創空間)第一時間響應街道和社區號召,社工們就地化身街道疫情防控志愿者,其中,社工呂丹彤被派往政通社區支援,這一支援就是30多天。
在這30多天里,呂丹彤和社區工作人員一樣,沒有休息過一天,始終戰斗在抗疫一線,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她更是吃住在社區,24小時在崗,勤勤懇懇完成社區交給她的每一項任務。
她是社區的流調員。“您好,我是二七區流調工作人員,請問您現在在什么位置?”接到流調名單的第一時間,她總是快速響應,高效完成任務。她堅信,流調就是在和時間做斗爭,流調工作做得越快,越能發現重點人群。
她是社區的核酸統籌員。航海路86號院,政通路71號院等5個小區是呂丹彤重點負責的小區。“86號院需要口罩、手套、面罩。”“71號院缺核酸檢測試管和防護服。”在核酸檢測前,呂丹彤細心統計著各小區的需求并及時配送到位。在核酸檢測時,她時而是秩序維護者,時而是掃碼員,總之哪里需要她就到哪里去。核酸檢測后,她及時回收試管和垃圾,做好善后工作。這一忙,往往就是一上午。
她是社區的“萬金油”。“丹彤,去貼個封條吧?”“丹彤,整理下居家隔離戶信息吧?”“丹彤,寫篇新聞稿吧?”她一一熱心回復:“放心,交給我。”說到做到,每一項任務都完成得很出色,是妥妥的能力“多面手”。
“在社區的日子,深刻能感受到抗疫一線人員的辛苦和所擔的風險。”她感嘆的說道,“感謝每位一線抗疫人員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