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因為2023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中國鄭州大獎賽的舉行,鄭東新區迅速成為全國熱門的網紅打卡地。來自世界各地的20艘F1摩托艇在龍湖區域上演的水上“速度與激情”,也吸引著人們從四面八方追隨而來,感受鄭東新區的國際范兒與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鏗鏘步伐。
水域靚城,產業高地。鄭東新區圍繞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的精心籌備,積極對接聯系觀賽企業、重要嘉賓,深入開展“賽事搭臺、經濟唱戲”,多措并舉促進產業創新發展,同步舉行了中原科技城推介暨重點項目簽約活動,簽約引進24個重點項目,計劃投資總額達110億元,再次掀起了新一輪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熱潮。
數說鄭東
累計簽約重點項目102個
累計簽約總額超過800億元
累計招引數字經濟領軍項目379個
先后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300余名,并吸引帶動20000余名青年人才創新創業
2023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上,簽約引進24個重點項目,計劃投資總額達110億元
無限生機
巧借摩托艇世界大賽實現招商突破
產業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近年來,鄭東新區積極搶抓中原科技城與省科學院融合發展戰略機遇,錨定當好“發展火車頭、創新發動機”目標,牢固樹立以大招商促大發展的理念,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抓手、主引擎,千方百計做優營商環境、服務市場主體,以務實的舉措培育新的發展動能。
以舉辦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為契機,鄭東新區舉行中原科技城推介暨重點項目簽約活動,項目業態涉及數字經濟、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元宇宙、智能制造、金融保險等產業方向,既有以行業龍頭企業——鵬博士數智產業園為代表的數字經濟項目,以集成電路創新企業——東微電子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有以北科生物科技園為代表的生命科學,以準獨角獸企業——杭州安存網絡科技為代表的未來產業,還有以中科院百人計劃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團隊。項目涉及領域廣、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也與鄭東新區產業發展方向高度契合。隨著項目的不斷進駐,將為鄭東新區和中原科技城高質量發展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
雙招雙引
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工作質效雙升
作為展示全省全市改革開放最亮麗的窗口和名片,鄭東新區經過20年的建設發展,建成區面積近120平方公里,入住人口達130萬人,50%的核心區綠化率和遍布全區的生態水網,構筑了綠蔭環繞、公園密布、鳥語花香、水城相依的亮麗城市環境。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獨具特色的城市建設、天地之中的區位優勢,使得鄭東新區成為各類企業和人才逐鹿中原、投資鄭州的首選之地。
近年來,鄭東新區堅持與省科學院深入融合發展,把重大產業項目引進作為生命線,以高質量產業項目支撐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把招商引資作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和重要抓手,依托區位、環境、產業和人才基礎優勢,圍繞主導產業,統籌各方招商力量,加大“雙招雙引”力度,推動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工作質效雙升。2023年以來,鄭東新區已累計簽約重點項目102個,簽約總額超過800億元,進一步為鄭東新區插上科技的翅膀,努力實現新的飛躍。
中原科技城
研發機構集群發展的創新策源地
為提升鄭州科技創新能力,2020年初,鄭州市委、市政府將區位最優、生態最好、價值最高的區域規劃建設中原科技城。2021年10月,按照省委要求,中原科技城以全域260平方公里為支撐全面提升規劃設計,以省科學院為“魂”,劃分為七大主體功能片區,確定了“兩帶兩軸,兩核五心多片”的空間布局。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中原科技城的建設發展煥發出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形成了龍頭企業加速集聚、重大項目加速建設、高端人才加速涌動、一流生態加速構建的蓬勃發展態勢。
錨定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目標,中原科技城正在加快集聚高能級研發機構,打造全省科技創新策源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推動嵩山實驗室、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北理工鄭州智能科技研究院、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龍子湖新能源實驗室等7個高能級研發機構建成運營,黃河實驗室、天健先進生物醫學實驗室、河南先進航空仿真技術研究院、文學軍院士國際生物醫學材料研究院等10余家高能級科研機構紛紛入駐,初步形成了高水平研發機構集群發展、有力支撐的良好局面。
龍子湖智慧島
產出一流創新成果的雙創服務載體
中原龍子湖智慧島是我省首個省級標準化雙創中心。經過幾年的發展,中原龍子湖智慧島NO.1已取得了長足進展,努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匯聚一流創新要素、孵化一流創新企業、產出一流創新成果的雙創服務載體。
圍繞“三空間兩平臺一示范”功能布局,高位抓好規劃設計提升、運營模式創新、要素平臺建設、服務體系優化等工作,正在全力推進中原龍子湖智慧島NO.1建設。依托中原龍子湖智慧島NO.1雙創模式的全省推廣,全力打造科創要素服務體系;依托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和中原基金島建設,打造科創金融服務體系;創新推行輕資產入駐“拎包辦公,拎包入住”的服務模式,打造“雙拎空間”服務體系;打通“英才匯”和鄭州市“鄭好辦”的線上連通,打造政務效能服務體系;布局中原科技城智能出行系統,打造開放場景服務體系。
聚焦數字經濟,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以數字經濟和生命科學為主導產業,培育壯大人工智能、信創科技、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元宇宙、基因技術、類腦智能等未來產業,累計招引華為中原區域總部、海康威視中原總部、超聚變、京東科技中原總部、騰訊中原總部等領軍項目379個,形成了項目競相集聚的發展態勢。
人才招引
多維度人才政策引八方英才競相回流
實施人才驅動戰略,建設全省人才創新創業試驗區。加快河南省人才創新創業試驗區建設,相繼出臺人才創新創業試驗區實施意見、“龍騰十條”、優秀人才經濟貢獻獎勵等人才政策,開發中原科技城人才碼,打造人才工作一件事“英才匯”平臺,構建起從院士到高層次人才、到優秀大學畢業生的全覆蓋、多維度人才政策體系。先后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改平、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鎖江、省科學院PI團隊首席科學家張忠良、余龍等各類高層次人才1300余名,并吸引帶動20000余名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實現五湖四海、八方英才競相回流。
2023年,中原科技城將圍繞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目標,全面推進“三高地、兩中心、一新城”建設,全年引進20個高能級研發機構,引進A類人才10名,B、C、D類人才100名,青年人才1000名,培育數字人才1萬名,簽約落地20個以上重資產項目,引進200個以上科技型頭部企業,新增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00家以上,數字經濟規模突破1000億元,綜合評價進入全國科技城(科學城)前20強,為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和全省“兩個確保”目標實現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對標標桿
爭取國家和省高能級創新平臺落地
5月6日至8日,由市委主要領導帶隊,市級領導和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區縣(市)黨委書記、市直部門主要領導組成的黨政代表團,奔赴蘇州、寧波、成都等經濟有實力、發展有活力、創新有魄力的先進城市學習考察,一線調查發現問題、一線學習破解迷思、一線研究謀劃工作,學習考察歸來,鄭東新區迅速厘清發展思路,明確下步工作重點。
“蘇州、寧波、成都三市強勁的發展態勢、超前的發展理念,讓我們找到了標桿,通過與南方先進園區的對比比較,結合中原科技城在科技創新、產業培育、人才引進等方面實際情況,進一步找準和明晰了前進方向。”鄭東新區黨工委書記孫建功表示,考察學習開闊了視野、認清了差距,通過“學習找標桿、借鑒提標準、轉化見標志”的反復思考借鑒學習,更加堅定了以中原科技城建設為抓手,提標準、謀突破、促轉化,引領支撐全市國家創新高地建設,助力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和決心。
鄭東新區將強化“三標”意識,立足科技創新,借鑒成都、寧波創新引領發展經驗,持續提升中原科技城創新能級。認真借鑒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和寧波產學研用體系化建設經驗,錨定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標,以中原科技城建設與省科學院融合發展為抓手,持續加大創新平臺構建、創新產業培育、創新生態打造等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能級創新平臺落地,打造支撐全省全市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引領國家創新高地建設的最高峰。加快產學研用體系化建設,突出抓好一流大學鄭州研究院建設,在已深入對接14所國內外一流高校的基礎上,推動上海交通大學等盡快簽約落地,力爭全年簽約10家研究院,推動盡快成勢見效。
借鑒先進
構筑東區特色的“3+2”現代化產業體系
立足產業生態,借鑒蘇州工業園區全鏈條產業生態培育經驗,加快構筑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和東區特色的“3+2”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產業生態打造方面將以蘇州工業園區為標桿,學習借鑒產業生態集群做法,堅持鏈式思維、集群思維、平臺思維,在做大做強金融、總部、高端商貿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全力推進數字化轉型戰略,持續深化與華為、阿里巴巴合作,支持超聚變等龍頭企業集群式鏈條式發展,著力打造千億級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培育壯大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謀劃建設先進制造業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園,推動李蓬、張改平等院士領銜的天健先進生物醫學實驗室、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等項目建設,打造全省有影響力、輻射力的生命科學高地。
立足人才集聚,借鑒蘇州、成都高端人才引育經驗,加快打造人才高地。積極學習蘇州、成都高端人才引育經驗,在人才集聚方面以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為近期標桿、以中關村科學城為遠期標桿,通過量身定做、針對性邀約、同行專家舉薦等方式,創新開展“十、百、千、萬”人才引育工程,大力引進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能引領和帶動重點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型團隊。持續優化人才服務機制,創新“人才標準”,在人才認定、人才服務、人才評價、人才激勵等方面建立全套標準,打造全省全市人才“蓄水池”。
立足品質提升,借鑒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經驗,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品質生產生活空間。在城市精細化管理和城市生態構建方面將以成都天府新區為標桿,吸收“公園城市”建設理念,圍繞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設目標,加快推進龍子湖智慧島、CBD、金融島、高鐵站東廣場等重點片區整體提升,并以金融島為試點推動“大管家”模式,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快實施“綠道+”“公園+”“生態+”策略,再招引布局一批書店、咖啡館、小酒吧等交互空間,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優美宜人,推動東區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加速轉變。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馬燕 覃巖峰 李江
《鄭州晚報》版面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