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口鎮位于鞏義市中部,緊鄰市區,多年來,各村大多依靠土地租賃、門面房承包等傳統經濟收入方式,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特色項目支撐和產業支撐,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抱團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意識較差,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整體來看,缺少龍頭企業帶動、主導產業優勢不明顯、村級黨組織帶富能力不強仍是各村發展短板。
沒有產業何來長遠發展?2023年以來,鞏義市北山口鎮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一號工程”,圍繞“五星”支部創建關于“產業興旺星”的具體要求,根據各村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做到分類施策、因村制宜,創新實施“1+3+N”行動,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1”是堅持黨建引領,“換賽道”發展集體經濟首先要換思想,鎮黨委統籌謀劃,村黨支部當好“領頭羊”,組織13個村黨(總)支部書記圍繞產業發展進行外出觀摩,交流研討,帶領村兩委干部實地考察調研特色產業……一場場頭腦風暴,一次次思想碰撞,一步步探索落地,由村黨支部帶領群眾致富增收的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3”是三大發展模式,結合北山口鎮各村實際,鎮黨委探索出村級集體經濟“三種發展模式”,即綜合租賃服務型、聯合產業帶動型、資源盤活利用型,覆蓋全鎮13個行政村,帶動群眾大力發展富民產業,推動集體經濟持續增收。綜合租賃服務型是通過打造標準廠房、商業門面、倉儲設施等,進行租賃經營,增加村集體收入,同時通過村集體領辦、協議約定等方式為村民提供保潔員、服務員、保安等崗位,帶動群眾增收。北山口鎮白河村充分發揮小區商鋪區位優勢,村集體以商鋪租金的形式入股10萬元,以每股200元的股價吸納400余戶村民共20萬元入股參與經營,同時大食堂解決近20名村民的就業問題,預計年底凈收益可達20萬左右,屆時將為股民進行分紅。聯合產業帶動型是通過整合各村集體資源、資產、資金做到抱團發展,大力發展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創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建立健全龍頭企業精準綁定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綁定農戶的“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強村帶弱村,企業加項目,項目促增收。北山口鎮水地河村圍繞“一村一品”發展方向,由村黨支部領辦成立專業合作社,與180戶村民簽訂“綁定”合同,流轉土地近400畝進行統一種植,與家家香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建立長期的購銷協議,合作社在企業安置村里閑散勞動力30余人,為脫貧戶提供就業崗位6個;同時與北灣、底溝、老井溝、鐵匠爐等村建立產業互助聯合黨組織,累計帶動300多戶近千名群眾種植花生、芝麻、油菜等油料作物,把“單打獨斗”變為“抱團發展”,實現了村級聯建,資源共享。資源盤活利用型是對村集體建設用地、機動地或村民閑置撂荒地、閑置資產等進行盤活利用,通過拍賣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北山口鎮東風村在鎮黨委的指導下,利用南山大片荒地,精心規劃設計,組織黨員群眾投工投勞對荒坡進行整理,通過除荒、梨耙平整土地,架設電路安裝噴灌系統,累計投入20多萬元,打造占地100余畝的南山菊花種植基地。村民通過采摘菊花日均收入100元左右,此外村里還引進菊花烘烤、采摘、田間管理等技術,申請“東風有信”菊花品牌,為村民提供技術推廣、后期銷售等服務,通過菊花銷售每年為村集體創收20余萬元。
“N”是指“N項特色產業”,各村圍繞三大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打造本村特色產業,北山口村草莓大棚采摘主題園、白窯村觀賞經濟作物種植、水地河村油料加工、白河社區大食堂、北灣村農貿市場、東風有信懷菊花……以特色產業壯大、主導企業帶動、土地流轉收益、資產盤活利用為特征的產業格局初見成效,一條具有北山口特色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正在形成。
下一步,北山口鎮將按照省、鄭州市、鞏義市關于“五星”支部創建的工作部署,在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上不斷前進,奮力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繪就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新篇章。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李曉霞 通訊員 逯孟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