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何以為中系列報道
一個人一面旗幟 居中守正聲自遠
“老鄭州”田培在小學集體春游時和同學們在大禹像、黃河母親哺育像前的合影早已泛黃,但30多年來,她每次去黃河邊,都會下意識想起那個春天,想起老師講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時代在變,但可歌可泣的英雄以不同的方式在人們心中扎根。據考證,“中”字來自甲骨文的“徽旗”,取旗桿上旗帶飄舞之形。隨著字形不斷演化,旗幟不再飄飄,立“中”無風,穩在內核,氣勢更盛。立天地間,持身以正,一個人,就是一面旗幟。而位居“天地之中”的鄭州人有著博大的胸懷,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正是中國人中正、中和精神追求的生動體現。
黃河文化公園炎黃二帝雕像
這里的人對“中”文化 有深刻領悟與繼承
一座城市之所以受人傾慕,從淺處說,可以是令人賞心悅目的湖光山色,是令人聞香而動的各色美食,但從深處講,必定是深厚的文化底蘊、濃郁的人文色彩,以及歷史長河中風姿綽約、魅力獨具的杰出人物。
鄭州這塊熱土曾經誕生過許許多多歷史名人,從帝王將相到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再到著名商賈、名流,從人文始祖黃帝到春秋首霸鄭莊公、先秦思想家列子、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以及唐宋著名詩人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科學家李誡、一行等,他們或誕生,或成名立業,或宅居,或安息于鄭州的山水之間,其光輝業績已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成為民族的驕傲、鄭州的驕傲。
回望歷史,他們身上,無一不刻著“中”文化的烙印。
《禮記·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既講究以“中”為核心,又兼顧公平、公允,亦即“和”。
“中”與“和”相統一、密不可分,秉持“中和”思想,才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最后達到國家認同、國家穩定,實現大一統。“中和”的重點在于要恰到好處,把握程度,適可而止,同時講究“和而不同”,達到多元化統一。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人們對“中”的認同和崇拜可謂達到極致:時間以天地之“中”為基本標準,建筑講究對稱,中醫養生注重陰陽平衡,音樂美學追求聲韻和諧,繪畫或寫字藝術的基本原則是守中,構圖注重疏密、虛實結合,講究對稱與平衡,治國講究“中庸”,做人講究“中正”,做事講究“中和”、寬厚包容……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用一個“中”字,表達滿意、認同、合適。濃縮的大道就這樣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液中,日用而不知,卻在關鍵時刻迸發出意想不到的能量。
這里博采眾長開啟輝煌的青銅時代
“鄭州歷史上的輝煌,與其地處中原腹地,形勢居‘天地之中’的區位優勢是密不可分的,既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同時又有豐厚的人文資源優勢。”河南博物院副院長張得水說,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普遍認為,嵩山歷史建筑群是中國古代禮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各種主要建筑類型的代表作品,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天地之中”的認定、信仰和崇奉,凝聚中華古老文明的精髓,成為東方傳統文化的典型物化代表,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古人對宇宙萬物的認知客觀上存在著一個漸進的過程,現代理論結構的形成是人類經過數千年乃至上萬年的實踐中不斷獲得的。其中,‘天地之中’觀念是古人宇宙結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先民對宇宙的階段性認識。”張得水表示,中國自古以農立國,為了農業的需要,對農業豐收的祈求轉變為對天文的關注;對天文的關注又深刻影響到人文觀念,涵蓋天文、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這種觀念一旦形成,深深扎根于鄭州這方沃土,進而對整個社會歷史、人們的行為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韓建業研究提出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東方模式、北方模式和中原模式。3種模式的覆蓋區域無可避免地在中原交疊。韓建業認為,北方模式從表面上看比較遲緩、落后,但與較嚴酷的自然環境相適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資源的過度浪費。東方模式雖然顯得技術先進、發展迅速,卻容易使社會養成鋪張浪費、坐享其成、不思進取的風氣,并不見得利于長遠的發展。
而中原模式則兼采二者之長:依靠血緣關系,重視集體利益,不疾不徐、穩中求健,終于發展到二里頭文化所代表的成熟的文明社會——晚期夏王朝階段,而東方模式和北方模式在互相借鑒對方許多優點后,其主體成分為后來的商和先周社會分別繼承。
中原沃土強大的包容力、融合性,使得這種吸收并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中原文明兼收并蓄、博采眾長,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由西方傳入中國的冶銅術,就這樣在中原大地開啟輝煌的青銅時代。
這里有眾多的“標桿”“楷模”
自2002年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感動中國”橫空出世以來,在感動中國的光榮榜上,河南人從來都是濃墨重彩般的存在。
這里有李靈、胡佩蘭等普通人心向陽光的不屈、堅毅和溫暖。這里有默默付出,用40多年源源不斷的愛和日復一日的陪伴筑就的隴海大院愛心集體。從此,高位截癱、孤身一人、生活不能自理的高新海所住的隴海大院,被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贊為“所有人心里向往的愛的大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戲揚名、以愛傳世的王寬和老伴兒王淑榮,賣唱育孤,與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們組成了愛心家庭“王寬家”,5個流離失所的孤兒從這里開啟新的人生。
千年風雨路,家國情懷濃。這里有傳承優良家風、兩代支教、三代人熱心公益事業的趙玉珍家庭,也有將好作風融入好家風,用好家風涵養好作風的家庭“連隊”——這是馬昕夫婦帶動兄弟姐妹團結互助、開拓創新、共同發展、熱心公益的特殊集體,更有抗日烈士楊靖宇將軍的曾外孫女方秀云,把“好家風”轉變成“好學風”,一次次把楊靖宇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在紅色宣講中詮釋新時代何為英雄。
崇尚英雄不僅是仰望、禮敬,更是融入血脈,傳承一代又一代的價值追求和精神渴望。清晰記得全城亮燈致敬抗疫英雄那天,鄭州人民醫院醫生仝麟龍的兒子仝牧杉望著屏幕上的爸爸說:“我爸爸是英雄,去拯救世界。我長大了也要當醫生,保護大家。”
這就是危急時刻,總會有一個個身影挺身而出的原因。
他們有共同的精神標識,即勇于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獻身于他人、社會。他們以自己綿薄之力承擔社會文明發展必然要付出的代價,甘于為他人的歲月靜好而負重前行。
因為他們知道,前有古人,后有來者,自己永遠是居“中”那個,所以他們甘愿埋頭苦干,也能拼命硬干,甚至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為子孫后代計。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蘇瑜/文 李新華/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