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8月,新鄭李家樓意外發現鄭公大墓,出土了以蓮鶴方壺為代表的眾多珍貴文物,奠定了河南博物院近百年的基業,也成為河南文博事業的重要起點。其中,蓮鶴方壺更是被贊為“青銅時代的絕唱”“時代精神的象征”,以絕妙奇巧的造型構思、卓越精湛的鑄造技藝,令無數觀眾為之傾倒。
100年后的今天,蓮鶴方壺出土百年之際,讓我們再度回望那震撼人心的歷史故事,再度領略古都鄭州厚重多彩的歷史文化。?
河南文博的重要起點
對河南考古而言,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是一個重要的坐標,而蓮鶴方壺是最具代表性的“國之重寶”。
時光回撥到100年前。1923年8月25日,新鄭鄉紳李銳在自家菜園掘井時發現一座古墓,出土一大批青銅禮樂器和玉器、車馬器、兵器、陶器、貨貝等。經專家考證,其規模之大、等級之高,無疑應為春秋時期鄭國國君的墓葬,墓中出土文物也因此被稱為“新鄭彝器”。
“新鄭彝器”命運多舛,出土后先是被送到河南古物保存所保管,抗日戰爭期間,又隨河南文物一起被打包西遷,幾經輾轉,先后寄存于武漢、重慶等地,其中一部分彝器又被帶往中國臺灣,幸運的是,兩件蓮鶴方壺留了下來。新中國成立后,留在大陸的“鄭公大墓”文物部分回歸河南。
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的這批器物,對于河南博物院來說,更是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它們是河南博物院的首批館藏文物。可以說‘先有鄭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前身)’。”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翟紅志介紹說,這批文物奠定了河南博物院近百年的基業,也是河南文博事業的重要起點。如今,該院共珍藏著58件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的文物。
這批“新鄭彝器”中,最著名的就是被郭沫若命名的一對青銅器——蓮鶴方壺。它們被譽為“東方最美青銅器”“青銅時代的絕唱”,分別成為故宮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也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
時代精神的標志
蓮瓣舒放,鶴鳴九皋。走進河南博物院,細觀蓮鶴方壺,只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蓋上飾盛開蓮瓣兩層,中立一鶴,引頸欲鳴,頸兩側有龍形雙耳,腹部滿飾蟠龍紋,四角各攀附有一立體小獸。整個器物造型優美,花紋流暢,制作工藝精湛。最為特別的是,它掙脫了商周以來青銅器莊嚴肅穆的風格,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秘為一體,洋溢著升騰的生命力。
“一切能夠永存的藝術品,都是用時代的本質鑄造成的。”河南博物院副院長張得水說,“從蓮鶴方壺的造型和紋飾上看,一方面是接受了傳統周文化的影響,器型與西周晚期方壺近似,蓮瓣也是從西周時期青銅器的立體環帶紋飾演變而來;另一方面壺頂的立鶴又受到晉文化青銅器鳥形頂飾的影響,同時龍形耳的裝飾及怪獸形足又具有楚文化的因素。所以說表現出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
把一件青銅器作為一個劃時代標志和一個時代的縮影,在考古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除了顯而易見的時代特征之外,蓮鶴方壺高超的青銅器制造工藝也令人贊嘆不已。“蓮鶴方壺”上的物象繁多,卻雜而不亂,采用了失蠟、模印、分鑄、合鑄及焊接的冶鑄工藝完成。從技法上來說,目前無有其他青銅器能與之相媲美,被稱為“青銅時代的絕唱”和“東方最美的青銅器”乃實至名歸,更顯其彌足珍貴。
紀念活動集中推出
據介紹,正值蓮鶴方壺出土100周年,河南博物院將陸續策劃推出系列活動:《蓮鶴方壺出土100周年》紀念郵折首發儀式于8月22日首發,采用先進的裸眼3D成像技術讓散落兩地的兩尊蓮鶴方壺再次相聚,盡顯蓮鶴方壺的瑰麗與文化內涵;接下來,河南博物院將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鄭市共同舉辦“鄭公大墓”發現100周年紀念大會及專題研討會等相關活動。
此外,河南博物院還將會同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幾家博物館,采集相關文物的三維數據,將推出線上鄭公大墓文物專題展,線下舉辦蓮鶴方壺裸眼3D展覽,再現鄭公大墓文物震撼人心之美。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秦華/文 李焱/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