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整個蒸西葫蘆一口吞下,連吞3個;先一口吞下肥膩的蒸肉,后兩口吞下整根血腸……據《法治日報》12月20日報道,深夜時段,被明令禁止的“大胃王”吃播又回來了。這些主播一般在晚上11點以后上線,在“吃吃吃”的同時推銷產品或植入廣告。
2021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反食品浪費工作方案》,其中提到,禁止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絡音視頻服務提供者制作、發布、傳播宣揚量大多吃、暴飲暴食等浪費食品的節目或者音視頻信息。
禁令之下,許多“大胃王”主動轉型、淡出江湖。可時隔兩年,新一撥“大胃王”悄然回歸,背后原因為何?
一來,心理代償是重要條件。人們觀看吃播,不僅可以“云解饞”,還可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或獵奇心理,適當解壓,甚至就連對重口味的吐槽,以及對吃播騙局的揭露,也可以讓觀眾欲罷不能。各種各樣的觀看理由,為獵奇吃播提供了滋生土壤。
二來,流量變現是根本原因。主播憑借獵奇吃法或超常食量吸睛,往往能迅速實現金錢流量雙豐收。據報道,某百萬粉絲級別的主播,如能吃掉50人分量的食物,就可獲得來自商家30萬元的收入,再加上平臺分紅、粉絲打賞,更是一個誘人的數字。因此,吃播變得越來越極端、畸形。
當享受美食變成暴飲暴食,甚至變成先吃后吐、邊吃邊吐的弄虛作假行為,不僅與健康飲食、節約糧食等理念背道而馳,也嚴重污染了網絡空間的生態環境。這一次,相關部門的打擊和治理,需要更加把勁了。
在完善執法之外,“大胃王”吃播死灰復燃的背后,平臺責任也不能忽視——視頻傳播和變現都依托平臺,倘若平臺清理不徹底,或有所懈怠,獵奇吃播利用其漏洞,依然如魚得水。
一個細節是,相比曾經僅靠“吃得多”博取關注,如今主播或以美食分享為名打擦邊球,或超量點菜、烹飪“黑暗料理”,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換個“馬甲”,“胡吃海塞”內容一點沒少,畫風越來越不堪。這就提醒,平臺治理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屏蔽幾個關鍵詞了事,不能風頭一過,就放任自流,對畸形吃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在吃播的舞臺上,平臺要擔起責任,通過人工檢視、技術過濾、網友舉報等多重審核機制,及時發現、提醒和整改畸形吃播;對于拒不改正或情節嚴重者,依法責令停播、下架。從社會公益的角度,也有義務引導主播積極推廣健康的飲食文化,從而擠壓“大胃王”吃播的生存空間。
無論如何,“大胃王”吃播不能再泛濫下去。我們的態度始終是:歡迎推薦美食、分享快樂的吃播,杜絕畸形獵奇、鋪張浪費的吃播。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評論員 韓靜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