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了個電話手機差點給我買臺電腦”,網友的戲謔背后,是對手機APP里泛濫的跳轉廣告深感無奈。據《北京日報》報道,1月1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2023年四季度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其中“搖一搖”跳轉廣告泛濫現象被點名。江蘇省消保委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有九成投票者厭惡“搖一搖”跳轉廣告,認為此功能侵犯了自己的權益。
消費者可謂“苦跳轉廣告久矣”。“如何關閉搖一搖廣告”等話題不時引發熱議,不少網民表示“想關又不能關”。然而,一些企業不僅沒有針對消費者訴求改進相關服務措施,反倒抓緊推廣“搖一搖”廣告。
這些投機取巧的廣告設計,是一種變相的“強制交易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與公平交易權。并且,平臺方為實現跳轉廣告的精準投放,甚至可能涉嫌違規收集用戶信息、侵犯用戶隱私等問題。這些違規廣告之所以能夠如此泛濫,主要是因為軟件企業和廣告投放者,抓住了用戶忍讓和監管困難的軟肋。
2023年2月,武漢大學學生張馨月因不滿多次被迫觸發“搖一搖”開屏廣告,將某APP運營方告上法庭。法院最終判決被告停止侵權,保證非用戶主動觸發跳轉的情況下,不會進行誤導、強迫跳轉。
然而,像張馨月這樣有意識且有能力維權的個體,畢竟是極少數。對大多數用戶來說,因沒有造成真正的經濟損失,往往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選擇“忍忍算了”。而無孔不入的跳轉廣告因為數量巨大、覆蓋面廣,使得行政監管難以完全覆蓋。
而對于廣告投放者和APP運營方來說,跳轉廣告實際上是一種很劃算的推廣方式。它成本低,效果好。通常情況下,跳轉廣告按曝光量收費,最低1萬元即可起投;相比于傳統廣告,它的覆蓋面更廣,還能實現精準投放。對于軟件運營方來說,幾乎“不需要什么實際成本”。
一邊是“民不告,官不究”,另一邊則是雙方“你情我愿”,導致這些違規廣告不斷試探用戶的底線。盡管有關部門就此亂象出臺過多項規定,但技術更新的速度、新問題涌現的速度,總比規則制定的速度快。有學者建議,治理互聯網廣告,需要轉變思路,主動擁抱技術,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實際上,消費者真正討厭的并不是廣告本身,而是它錯誤的打開方式。用戶只能被動接受網頁跳轉,這種廣告流量怎會是真正的流量?廣大商家應認清這一點,著眼于消費者的體驗感,用好玩有趣的廣告吸引消費者,而不是心存僥幸、強行安利。
要讓“搖一搖”跳轉廣告不再侵權,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手機廠商要采取措施,保障用戶可以關閉針對特定APP的相應權限。用戶再遇到莫名跳轉、關不掉的煩人廣告時,不妨試一試維權。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暢通投訴通道,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對違規商家依法嚴懲。
總之,企業采取手段引流,需建立在尊重消費者權益的基礎之上。期望手機廣告回歸正常,讓用戶享受清爽沖浪。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評論員 周也琪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