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國晚報攝影學會發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主辦的“與泉水共生的地鐵”全國主流媒體濟南地鐵行融媒采訪活動啟幕。來自全國20余家主流媒體40余位大咖齊聚泉城,用鏡頭和文字講述地鐵和泉水的故事。
濟南地鐵2號線內的機器人,可以與乘客交流并引路。
2019年元旦,濟南首條地鐵通車,千年古城正式邁入地鐵時代。從1988年濟南首次提出修建軌道交通到首條地鐵開通,30余年的摸索,是1000多萬濟南人對泉水的保護和珍視。
濟南地鐵內的文化墻,與鄭州地鐵很相似。
泉水是濟南的靈魂,也是濟南最亮麗的名片。按照“用慎重的態度對待保護泉水,用智慧的方法建設軌道交通”思路,濟南地鐵人開展了大量保泉專題研究,秉承保泉、愛泉之心在軌道交通前期規劃、工程設計、建設施工等各階段,始終將泉水保護放在第一位。
乘客經過流光溢彩的濟南地鐵
經過多年的努力,濟南從地鐵時代邁向了初步成網運營時代。 2019年9月28日,濟南地鐵3號線通車;2020年底,濟南地鐵2號線將通車。屆時,濟南軌道交通線網將形成“一橫兩縱”的運營格局。如今,濟南軌道交通第二輪建設規劃即將批復,6條線路蓄勢待發,交錯成網。2025年,將形成覆蓋全市域的軌道交通骨干網絡。濟南軌道交通建設步伐不止于此,在不遠的未來,44條線路的軌道交通全域“大網”建成,真正實現地鐵改變城市、地鐵改變百姓生活。
濟南地鐵1號線部分地上輕軌,穿越美麗園博園,號稱最美地鐵線。
此次全國主流媒體采訪團,走進濟南建成及在建地鐵線。采訪第一站走進地鐵3號線,在龍奧大廈站和奧體中心站,感受“一站一景一故事”的“文藝風”,現場體驗地鐵3號線人臉識別購票、WiFi全覆蓋等智慧地鐵服務。第二站走進濟南地鐵“大腦”。濟南軌道交通大廈調度中心將首次亮相,揭秘地鐵運營背后的故事。
地鐵3號線掘進施工后,工人對隧道內壁進行灌漿防止泉水滲透。
在地鐵2號線地質最復雜、施工難度系數最大的區間——寶華街站至長途汽車站盾構區間,記者們帶著長槍短炮拍攝體驗地下的盾構施工,了解建設施工團隊在豐富的地下泉水中攻克多個全國性難題的創新和奮斗。
地鐵內盾構機一邊掘進施工,一邊向外排放泉水。
融媒采訪最后一站,大家走進最美麗的地鐵1號線,打卡串珠成鏈的旅游風景點,體驗網紅車站的魅力。坐著地鐵,全國各地的大咖們在地鐵的4s店——范村車輛基地,走進地鐵司機的駕駛室,過了一把模擬開地鐵的癮。
鄭報全媒體記者 周甬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