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軍方/文 受訪者供圖
“你是我‘舉’世無雙的‘琪’遇。”這是朱亮舉和沈吳琪8年前婚禮上的主題句。夫妻兩人在不同單位抗擊疫情,見面成了奢望,工作繁忙讓他們忽略了互相問候,讓他們在全區疫情防控群里“偶遇”成了常態。5歲女兒說:“你們都是組織做核酸檢測的人,真辛苦。”
下班時間到了,兩人忙得顧不上問對方是否按時下班
朱亮舉是銀河辦事處黨工委委員,沈吳琪是龍王辦事處婦聯副主席。兩個人都工作在基層辦事處,距離相近,內容相似,特點相同。
白天,他們都忙于工作,很少聊天,下班時,他們相互問上一句:“今天能準時下班嗎”。雖然結果常常是否定的,但他們互相感覺到了心里的溫暖。
疫情防控以來,沈吳琪主要負責機關防疫和干部核酸檢測等,需要統計各類數據,當天所有工作結束、所有數據統計上報完才能休息。
朱亮舉負責分包村近3000群眾、2個小區的疫情防控。3輪核酸檢測,挑燈夜戰、連續作戰成為常態,他常住在辦事處宿舍。
這段時間,兩人不再問對方能否準時下班。因為,他們知道,回家都已經成為了奢求。
他們通過5歲女兒電話手表了解“另一半”情況
疫情防控中,他們常在全區疫情防控群里“偶遇”對方。忙碌的工作,讓兩人忽略了疲倦、困難,甚至忘記了對彼此的想念。唯獨一點他們始終共同惦記在心——孩子。
連日來,他們工作在各自單位,5歲的女兒就放在姥姥家。夫妻兩人就算偶爾回去一趟,時間總湊不到一起。此時,三口之間最多的交流工具,就是孩子的兒童手表。
“滿滿,在干什么呢,媽媽回去了沒有?”“滿滿,吃飯了嗎,爸爸有沒有給你打電話?”……夫妻兩人總會抽空給孩子打電話,了解家里的情況,也順便問下“另一半”的動態。
面對孩子的不解,甚至是鬧情緒,他們總是安慰孩子,給孩子講新冠病毒是什么,講爸爸媽媽在做什么,講外面在發生什么。
這時,孩子似懂非懂的說:“我和姥姥做了核酸檢測,你們都是組織做核酸檢測的那些人,姥姥還做了社區的志愿者,你們真辛苦……”
聽到這些,他們很欣慰,也充滿了力量。
黨的初心使命刻在了骨子里,印在了DNA里
8月9日,沈吳琪調離了龍王辦事處,到鄭州市婦聯工作。沈吳琪雖然離基層遠了,但卻與更需要幫助的一線更近了。
進入新崗位,她帶著基層黨員的激情和熱情,迅速調整狀態,加班加點。按照實際需求,她及時參與完成了二七區封閉封控區內3個街道、12個社區的物資援助調配,為在一線奮戰的黨員干部提供了更好的工作保障。而此時,朱亮舉依舊往來在小區卡點、居家隔離人員、核酸檢測點等之間,為保障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盡最大努力。
兩個人的生活,就像是DNA的雙螺旋結構,似“麻花狀”繞同一軸心盤旋。對他們來說,這個軸心既是共同的家庭,也是相似的工作。雖然兩人的抗疫“戰線”變為一前一后,但兩個人的“戰場”從未改變。
朱亮舉說,經過這段時間的基層實踐,尤其是通過黨史學習教育,黨的初心使命不僅刻在了骨子里,更印在了DNA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