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不斷下降,很多人的關節就會開始出現疼痛的情況,特別是有風濕性骨病,頸腰椎病、骨性關節炎的人尤其明顯。冬季是各種骨科疾病的高發時期,因此,近期來河南張喜海中醫藥骨病研究院治病的患者明顯增多。
氣溫下降,骨性關節炎增多
寒冷的冬季是關節疾病患者最難度過的季節,患者會出現肌肉、筋骨、關節發生麻木、酸痛等癥狀,重者屈伸不利,嚴重時可導致關節腫大變形,手不能抬,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
“臨床發現,關節病不單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中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這與許多年輕人不良的生活習慣有直接的關系,年輕人喜涼怕熱穿的少,膝關節受涼就會出現提前退化的現象。”二七傳承中醫院、河南張喜海中醫藥骨病研究院院長張喜海說。
28歲的小李經常久坐和伏案工作,膝關節因長期保持一種姿態,出現了一些不適感。“每當走路不得勁的時候,我就去按摩店按摩下或做理療,也花了不少錢,都只是暫時緩解。”小李說。
“關節疾病類型不一樣,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隨意按摩、捶打,不但治不好病,還可能對關節造成更大傷害,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癱瘓。”張喜海提醒,進入數九寒天后,骨科疾病患者呈現了高發的趨勢,市民要根據天氣變化情況提前采取預防,應注意添加衣物,提高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 如遇有外傷性損害及骨與關節不適性癥狀時,都應該及時到正規醫院診治。
中醫治骨病,更注重養骨
“冬季養骨很關鍵,需要牢記這幾件事。”張喜海院長提醒,長期伏案工作,容易引起關節的水腫、充血、僵硬,應當注意防寒保暖、適當鍛煉;每天需要攝入1000毫克至1200毫克的鈣;一旦出現了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功能障礙等情況一定要盡早就醫。
中醫骨傷科學是研究防治人體皮肉、筋骨、氣血、臟腑經絡損傷與疾患的一門科學,歷史悠久,并形成了豐富的理論體系,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了解,張氏中醫起源于清朝咸豐年間,并代代相傳,目前張喜海院長傳承先祖、守正創新,潛心運用《黃帝內經》《傷寒論》《千金要方》等醫學經典,在祖傳“千金黃湯”“母子湯”“金仙膏”“強骨膏”等一系列方劑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對骨質增生、頸椎病、腰椎病、膝關節炎、脊椎炎、股骨頭壞死等病有獨特療效。
如果您有骨健康問題,可撥打健康熱線0371-85961816咨詢。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