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書胡同這條街文化氛圍濃厚,在改造過程中,注重濃郁厚重的文化特質。”細雨綿綿,和風拂面,近日,行走在代書胡同片區,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厚重文化氣息,穩扎穩打的城市“繡花功”,讓整個片區以都市化的姿態亮相。這只是管城區北下街街道老舊小區改造的點晴之筆。
“基礎改造不搞花架子。”北下街街道代書胡同社區黨委書記陳霽輝介紹,轄區有24個居民院、44棟居民樓,住戶2130戶5300余人。
老舊樓院、無主管和散居樓院較多,城市基礎設施老化陳舊,社會治理難度較大。面對現狀,牢牢抓住黨的建設這個龍頭,踐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迎難而上,抓搶機遇,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改造,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轄區內的鄭州保險公司家屬院,建于上世紀90年代,共有10棟樓300多戶居民,遇上大雨天氣,污水橫流,影響居民群眾的生活。在改造過程中,增設雨水管道,實行雨污分離,鋪設保溫層,路面加設透水混凝土。
法院西街地下管網不暢,汛期和多雨季節,這里成了“水泥路”。為了切實改善周邊環境,社區重新布設雨水管道,采取“白改黑”模式,加厚瀝青路面,使整條街道煥然一新。“代書胡同片區經受住極端天氣的考驗,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陳霽輝說。
在“融”字上下功夫,在“改”字上做文章。代書胡同社區黨委堅持把組織覆蓋與基層治理有機融合,深化“一核多元、融合共治”工作機制,促進社區治理水平提質增效。
2年來孵化培育黨員義工隊、紅色文藝隊、先鋒助困隊等社區社會組織12個,開展志愿者服務50余次。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樓院、樓棟為作戰單元,制定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實現多方聯動,充分拓展資源,打牢了片區一體化治理的群眾基礎。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帶動和示范作用,引導群眾從小區管理的“局外人”,變成小區改造的“主人翁”。吸納80余名黨員群眾作為樓院改造的征求意見采集員、施工質量監督員和安全生產提醒員,切實把議事決策平臺搭建到了老百姓的家門口。
積極整合組成“社區網格+樓院自管會+公共單位+紅色物業+社工+群團組織”改造治理專班,在完善功能的前提下實行路院一體化改造,累計恢復住改商129家,拆除違章建筑達305處,小車棚488間,通過利用騰挪后空間建設機動車泊車位300余個,新增非機動車充電棚30余個,增設充電車位2000余個,利用拆違空間見縫插綠,新建微景點、微劇場、拇指公園7個,徹底改變了以往綠地做菜地、樓院當倉庫、車位成私產的面貌。
積極打造黨建引領“紅色物業”服務體系,引導居民共同維護改造成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推行“組織共建圈+黨群共享圈+網格共治圈”黨建聯盟“一盤棋”工作模式,讓更多的黨員作用發揮在一線,推動更多的服務力量集聚到一線,全面提升黨建引領治理共駐共建水平。
“路院一體,街巷暢享,提升城市內涵,讓群眾生活更幸福。”北下街街道負責人介紹說。深度銜接王城遺址核心區的“六街六片區”建設,對轄區1.24平方公里30多條街巷和90多個樓院,實施全域改造和開發,打造充滿文化味、市井味、人情味的“三味城區”,補齊功能短板,營造消費場景,暢通兩個循環,做優發展平臺。
北順城街經過改造,挖掘保留老街道煙火市井氣息,重塑街區環境及店鋪形象,推動向現代化的居民小區轉變,打造中原清真美食第一街,成為網紅打卡地。道路功能與城市管理同步提升,城市面貌蝶變升級,促進城市“序化、潔化、綠化、亮化”。
“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舒適度,成為越來越多居民的期盼。”居民群眾紛紛點贊,見證了眼前變化。如今,管城區正在上演一場“老換新”的蝶變,老舊小區華麗轉身,繪就城市文明的幸福底色,人民群眾暢享美好的新生活。
鄭報去全媒體記者 王思俊 通訊員 婁璞 陳思 /文??
鄭報去全媒體記者??徐宗福 實習生 尹金凱?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