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年完工40條 新增通車里程約482.3公里
453條支線成網激活城市交通“微循環”
“二七廣場下穿隧道的通車,極大改善了城市中心繁華商圈的道路交通微循環。”近日,市民曹潔上班從二七廣場經過時高興地說。來自市城建局的統計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城建局以平均每年完成40條路網工程的速度,全力推進路網工程建設,累計完成453條支線路網打通工程,新增通車里程約482.3公里,極大地改善了城市交通“微循環”系統。
近年來,在推進快速路網建設的同時,市城建局充分發揮支線路網協同作用,增加車輛可供選擇的路徑,最大化地分流車輛,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壓力,極大方便了沿線居民、單位的出行。
為高效推動支線路網打通工程建設任務,市城建局以鄭州市市政工程建設中心、四個市級投資平臺、市內五區和四個片區路網打通工程指揮部為依托,以平均每年完成40條路網工程的速度全力推進路網工程建設,累計已完成453條支線路網打通工程,新增通車里程約482.3公里。其中,2010年,保全街等20條路建成通車;2011年,宋寨南街等26條路建成通車;2012年,木馬東街等20條路建成通車;2013年,沁河路等20條路建成通車;2014至2015年,翰林路等100條路建成通車;2016年至2020年,國基路等147條道路建成通車;2021年,棉紡北路等65條道路建成通車;2022年,廣電南路等50條道路建成通車。
市城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支線路網道路不僅對市民出行很有用處,也能夠提高沿線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因為各居民小區配套的水電氣暖管線是跟著市政道路走的,路修到哪里,管線才能跟到哪里。沒有暢通的雨污水管道,就沒有干凈整潔美麗的小區;沒有接入小區的熱力管道,就沒有溫暖合適的冬季生活。
不少市民表示,如果說“雙環+井字”快速路網體系撐起了市區交通的骨架,遍布市區的支線路網就像一根根毛細血管。只有毛細血管暢通了,群眾出行才會更加便利。一條條支線路網的打通,讓那些曾經破舊不堪的道路,成為市民回家最方便的道路,為鄭州建設宜居城市加油助力。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成燕 通訊員 孫亞飛/文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馬健/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