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復工復產的持續推進,鄭州這座因疫情暫緩的城市終于恢復以往的車水馬龍、人聲鼎沸,而工作停擺下沉一線的我們也回到正軌,為這來之不易的勝利發自肺腑地感到高興。2020年至今,疫情反復,王昕怡作為中原西路街道一名身在其中的工作人員,只能躬身入局日益成長。
從“配合者”到新生力量
彼時疫情初發,王昕怡還是一名從武漢放假歸家的大學生,一時間接到來自各方的流調電話,如實上報行程,自覺居家等待社區上門監測體溫,那時王昕怡能做的只是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而去年王昕怡來到中原西路街道辦事處,在面對疫情挑戰上實現從“配合者”到“守護者”的角色轉換,真正從第一視角審視這項危險繁重又必須面對的工作,卡口值守、安排核酸檢測、流調信息排查、封控區物資保障……
時空轉換,王昕怡站在擎旗執劍守護人的位置,靠著曾經旁觀過的些許經驗和一腔熱血,同經驗豐富的前輩同事一起投入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戰場。
今年1月,王昕怡在萬達小區東院負責封控區兩個單元的一切日常工作,每天早上6點到達社區換上防護服與醫護人員一起挨家挨戶上門做核酸,連續16天承擔每日132人的信息錄入工作,這跟接打幾十通電話、解釋政策、更新臺賬、居家隔離管理、處理突發情況、調解鄰里關系、安撫群眾情緒一起填滿她的一天。
16天的封控區工作用實戰將她鍛煉成堅實的防疫“新生力量”,讓她更有信心應對疫情考驗。
從“玻璃心”到游刃有余
23歲生日那天,王昕怡和父母同住一個屋檐下卻沒有見面。
早上5點半她從家里出發到社區準備上門核酸,上午統計分包樓棟單元的居民體溫信息,下午挨家挨戶上門發中藥收集最新的人員信息,一個單元120戶居民,發完已經是晚上6點。
當天晚上恰好值夜班,一邊錄入下午收集的居民信息臺賬,一邊接打電話解釋防控政策,近300條信息錄到晚上12點。
中間穿插著幾起不太美妙的小插曲:被封控在寫字樓內的群眾不慎摔倒導致肩背部外觀出現明顯骨折變形;一個小朋友因在家蹦跳踩空胳膊脫臼;一位老人獨自封控在家而家屬一天沒有聯系到她求助社區。這是王昕怡度過的最“充實”的生日,用泡面當作長壽面是一個青年“儀式感”的最后倔強。
午夜12點,她看著天上的月亮默念:“你好,我的23歲。”
新一歲,第一天又繼續在6點穿上防護服投入工作。這和幾天前因為千頭萬緒的防疫工作而崩潰大哭的王昕怡是同一個人,平靜而游刃有余地面對每一件棘手的困難,這是她在“戰疫”中的成長。
從“一只手”到“多面手”
在辦事處工作的半年,王昕怡經歷封控區的挑戰、把握了常態化防控的流程,從封控區的獨當一面到厘清核酸篩查、免疫系統構建、群防群控之間的脈絡。
常態化防控早已提上日程,如何將其與個人日常工作融合成為我們必須面臨的考驗。
在辦公渠道上,對線上線下銜接配合、高效快速處理信息并作出反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工作方式上,如何更好地聯合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成為需要思考的命題;在思想準備上,做好犧牲自我幸福、換取群眾平安的心理建設。從熟練處理疫情防控的各項任務到把這項工作內化到日常,在各個方面做好應對準備,成長為“多面手”,既是基層實踐對我們提出的要求,也是當前順利開展工作的能動性任務。
唯其艱難,才更顯勇毅,唯其篤行,才彌足珍貴。王昕怡深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使命,而她們只有義無反顧、勇于擔當、投身實踐,才能適應時代快速成長。
鄭報全媒體記者 魯燕 通訊員 王昕怡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