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省人大代表紛紛圍繞強化科技創新建言獻策,大家一致表示,要繼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加快打造一流創新生態,不斷強化實現“兩個確保”的創新能力支撐,不斷強化實施“十大戰略”的科技支撐,為建設現代化河南作出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應有貢獻。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河南省會,鄭州堅定不移走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之路,省科學院重建重振與中原科技城建設、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設“三合一”融合發展全面啟動,國際級研發平臺累計達到58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5000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覆蓋率超過60%,去年全市集聚青年人才21.4萬,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45%、增幅居國家中心城市首位,國家創新高地建設邁上了新臺階。
建設創新平臺 支持重點實驗室更好發展
加快建設一流高校(科研院所)鄭州研究院,是省委省政府賦予鄭州的重要任務。作為這一部署的積極實踐者,省人大代表王廣飛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提出在教育上堅持“豫內學生招培、豫外人才回歸”“自帶學生指標、自帶A類學科”,在科技上堅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在人才上堅持全球視野、豫籍為主,在定位上堅持功能不同、分類培育的建議,受到參會代表的一致認可。
聚焦國家戰略布局和河南創新需求,鄭州正在持續優化完善創新平臺體系,大力支持嵩山、黃河、神農等省實驗室科研攻關,支持在鄭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和提質增效,聚焦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建設一批前沿科學中心和基礎學科研究中心,一體化構建實驗室、中試基地、產業研究院、創新聯合體等創新全鏈條,以創新引領產業邁向中高端、關鍵環。省人大代表鐘素娟表示,近幾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省的創新氛圍也越來越好,面對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的難得機遇,相信河南、鄭州一定能夠牢牢抓住,在重點實驗室建設上取得更好成績,形成高水平研發機構集群發展、有力支撐的好局面。
培育創新主體 產業鏈企業共建創新聯合體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鼓勵和支持產業鏈企業共建創新聯合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共性技術協同攻關,是提升創新能力的有效舉措。
作為通信行業的代表,省人大代表汪勇表示,河南移動正在系統打造以5G、算力網絡為重點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打造5G精品網絡,加快千兆城市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構建融合算力網,推動算力成為社會基礎服務,筑牢信息高速流動的底座,為全省打造重要的信息通信樞紐和信息集散地添磚加瓦。下一步,將大力推動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推進5G和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深度融合,對傳統的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領域的改造,打造一批具有省會城市特色、鄭州特點的示范應用,賦能千行百業轉型發展。同時,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參與數字政府、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建設,全力賦能數字化治理。
引育創新團隊 一體化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河南人力資源豐富,具有建設人才強省的雄厚基礎。一方面要加強高層次、領軍型人才的引育,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培養青年科技創新人才。
省人大代表鐘素娟建議,出臺一些更加實惠的柔性引進人才政策,更好解決引進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學等問題,讓他們能夠安心搞研究。
省人大代表劉濟良認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大、中、小學建構一體化培養體系,只有從小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和科學素養,夯實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根基,才能為人才驅動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提供堅實支撐。他認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在基礎教育階段抓不牢,到高校再培養拔尖人才非常困難。建議教育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加快科學教育教師準入制度建設,鼓勵綜合性大學設立科學教育專業,擴大師范類大學科學教育專業招生計劃,加大科學教育高層次師資培養力度,為科學教育的專業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提供強大支撐。
省人大代表路楊認為,我省要建設先進制造業體系、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地等,都需要新工科復合型人才的助力。她建議,新工科建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要以前瞻30年的眼光,在河南全域布局新工科、復合型學科、交叉學科,為全省未來技術、新興產業及顛覆性技術提供復合型人才。
轉化創新成果 招引一流人才突破“卡脖子”技術
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有利于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省人大代表聶毅認為,省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關于科技創新方面的立法工作為我省創新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省人大代表平本強也建議人大通過立法工作,為我省數字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同時,健全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提升科技成果交易服務能力,開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將加速我省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誕生地、孵化地、轉化地聯動協同發展。
省人大代表洪開榮認為,我省是經濟大省,為全國經濟發展大局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我省的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大省的地位還不相匹配。建議以更大力度招引一流人才,持續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推出更多具有能夠走向世界、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產品,不斷提升河南制造產品在全球的影響力。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張昕 董艷竹 王世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