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牟縣官渡鎮西吳村一家水產養殖基地內,鱗次櫛比的圓形穹頂魚池,改變了往昔露天長方形土坑加投料機的水產養殖池塘印象。這一美麗景象,要歸功于“鄭州168模式”(以下簡稱“168”模式)。
“168”模式主要包含6大核心技術
一是漏斗型循環水設計。圓形魚池,漏斗形結構,錐形底,池深4.5米左右,面積1000平方米左右即可。邊坡用PE防滲膜覆蓋,魚池池埂邊沿鋪設5毫米厚度土工布,保護防滲膜;邊沿鋪設10厘米厚的混凝土壓實。漏斗型循環水設計可使魚糞便沉積到魚池底部,一部分魚類糞便隨循環水溢流排出,再通過每天的2~3次排污,排出大部分魚糞便,以達到清潔生產的目的。
二是精準投喂。安裝自動投餌機,配備遠程遙控設備。飼喂要求:1.采用優質漂浮性配合飼料;2.不同養殖品種使用相應的配合飼料,不同規格魚種采用不同型號的飼料;3.符合“四定投餌”原則,以八成飽為度;4.投喂次數、投喂量依據天氣、水溫變化而變化。
三是智能控氧。通過安裝4臺增氧機(兩臺1.5千瓦水車式增氧機,兩臺1.5千瓦變頻葉輪式增氧機)保證溶氧,增氧機配備溶氧控制器,設定溶氧標準,低于該標準自動啟動,其中1臺水車式增氧機保證24小時開機。放苗前期可開啟兩臺,后期4臺甚至更多,保證所養魚最佳溶氧需要。
四是人工濕地生態循環處理系統。可以采用多種形式:1.與大水面結合,利用大水面生物凈化,從大水面一端抽水進入該魚池,溢水排入另一端;2.與稻田、蓮藕池結合,利用稻田、蓮藕池、水生蔬菜花卉種植作為濕地,養魚肥水經水稻、蓮藕、水生植物等吸收利用,凈化后循環進入該魚池;3.與蔬菜基地、果園、樹林等結合循環利用;4.配備人工濕地,溢水口經過濾機過濾,經三級沉淀后,進入濕地,多余氨氮被水生植物充分吸收利用,最后用臭氧或紫外線殺菌后用水泵提回該魚池。
五是菌藻調控。排除糞便并清潔生產,保持水質清新。定期定向培養投放有益藻,降低水中亞硝酸鹽、氨氮含量,創造最佳生長環境。同時利用篩濾機過濾藍藻等有害藻類,通過大水面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改良水質。
六是溫控養殖。在魚池上方搭建塑料大棚,采用鋼架結構,覆蓋大棚膜保溫升溫。夏季加注井水,保持最佳生長溫度。小體積加注井水降溫明顯,避免高溫不良反應,同時也可夏季拉網出魚,解決高溫期出魚難題,冬季防風保溫,特別適合名優品種的養殖。
“168”模式節約投資、簡單實用,既附合當前生態發展要求,也與中牟漁業發展實際相結合,為鄭州市乃至河南省發展生態漁業作出了有益探索。該縣的鄭州市龍祥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目前大規模采用該模式。
在省、市、縣漁業主管部門和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的支持下,從2020年開始,中牟兩個基地共建成“168”魚塘52座,凈養殖水面63000平方米。育苗溫室1個,總面積3000平方米。為凈化養殖尾水,配套 700000平方米的生態溝渠和蓮(稻)田,將水產養殖與稻田、蓮田結合,通過尾水在生態溝渠沉淀和水生植物初步凈化后,利用蓮(稻)田吸收利用水體富營養物質凈化養殖尾水。養殖凈水面積和養殖尾水凈化處理面積比達到1:11。生態高效的養殖模式極大提高了池塘生產力,同樣養殖面積產出量是傳統池塘的6~10倍,單個530平方米的養殖池塘實現平均利潤3萬元左右,最高超10萬元。和傳統養殖相比,體現了產出高效、質量提升、生態良好。該公司發展“168”模式已成為周邊地市和全國水產同行考察交流的首選地和沿黃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學習樣板,對全國17個省(區)應用“鄭州168模式”起到良好示范帶動作用。
水精盤,鱸魚膾,點新橙。自10月起,中牟縣水產養殖的魚蝦蟹將陸續出塘。接下來,該縣將引導“168”模式持續健康發展,助力更多優質水產品走上百姓餐桌。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張朝暉 通訊員 王利晗 邵明敏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