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人們難免大魚大肉,暴飲暴食會打破正常的飲食規律,特別是孩子的脾胃弱,抵抗力低,很容易受到損害。年后,腸胃一不舒服,大家往往會想中和一下肚子里的大量脂肪。在自我飲食調整過程中,不少人會陷入一些誤區,引發適得其反的效果。
讓飲食回歸正常,開學季孩子的吃喝問題成為家長操心的大事。那么,應該如何調理腸胃呢?一起來聽聽專家的建議。
11歲男童患脂肪肝
16歲女孩減肥掉頭發
“每次春節長假過后,家長帶著吃壞了胃的孩子來看病,醫院就會迎來一個就診高峰。”河南省兒童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師張敬說。
11歲的東東家住管城區,從小胃口就特別好的他比同齡孩子身體大一圈。春節假期,東東肚子疼,家長帶他到醫院看病。醫生仔細查看了東東的病情,發現他皮下脂肪較厚,伴有腹痛等癥狀,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后,診斷東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醫生根據東東的病情給他開了一些治療的藥物,并囑咐他家長日常生活應注意合理膳食、葷素搭配,適當地加大運動量。
寒假期間,16歲的玉玉每天和家人們一起吃喝少動,全家人體重都增長不少,快開學時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內心十分懊惱,哭著要減肥,媽媽找來各種方子和女兒一起節食,一周后雖然也瘦了七八斤,但媽媽發現她越來越食欲不振,甚至出現掉頭發、乏力、精神不振的癥狀,急忙找醫生。
記者從鄭大三附院了解到,臨近寒假結束時,來看病的患者中,有六成患兒因不良的飲食習慣而造成身體不適。鄭大三附院副主任醫師趙紅果表示,近年來兒童飲食健康越來越受到家長們的重視,這是個好現象,但是有些家長對于健康飲食方面的誤區也導致了不少問題。
節后飲食調整不能亂來
要避開這些誤區
長假后,很多家長開始給孩子調整飲食。張敬表示,要注意幾個誤區。
誤區一 只吃素不吃肉
春節大魚大肉過后,一個格外形象的詞就誕生了——“刮油”。不少人認為,春節期間吃了太多油膩葷腥的食物,春節過后,應當多吃青菜和豆腐,把吃進去的油中和一下。這種做法并不科學,從春節間的全葷到春節過后的全素,實際上對健康都沒有好處。
張敬指出,節后飲食調整應當遵循幾個原則:按時按量,均衡搭配,清淡為主。如果不是腸胃過度不適,素食三兩天即可,時間過長則易導致蛋白質、B族維生素及鐵、鋅等礦物質缺乏。建議每天選擇一餐或兩餐吃素,尤其晚餐,更要清淡些。
誤區二 為減肥不吃晚飯
不少人認為“最有效”的減肥方法是不吃晚飯,或是用水果代替晚飯。張敬說:“我們常說早飯要吃好,午飯要吃飽,晚飯要吃少。吃少與不吃也是完全不同的。過節期間經常吃得特別飽,節后為了調整,就不吃晚飯,很可能會造成營養的攝取不足。”
張敬分析,就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而言,晚上這段時間到第二天早上,時間比較久,空腹對腸胃的損傷也比較大,甚至會影響免疫力,人會更加容易生病。晚飯應適當吃一些比較容易消化的東西,不要吃太多即可,飯后稍微運動一下,幫助消化。
誤區三 只調節飲食不調節作息
過年期間,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熬夜玩游戲、追劇的非常多。節后,大家都明白飲食不規律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飲食上面做調節,卻沒有從作息上面進行改變,仍然持續著過節時的不規律作息,過年時尚且可以晚睡晚起,年后只能晚睡早起。
對此,張敬強調,飲食的調理固然重要,但是作息的調整更加要保證,否則飲食再如何調節,身體都很難調整過來。特別是中小學生不規律的作息,很容易造成免疫力的降低,對于身體技能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在調整飲食的同時,一定要恢復自己良好的作息,特別是睡眠,一定要得到保證,正常進行午休,晚間早睡,早晨早起。
開學季
如何幫孩子飲食回歸正常?
寒假期間,家長對孩子飲食的寬容,讓飲食不節的問題尤其突出,這無疑對孩子的胃腸道造成了負擔,開學前應注意幫孩子調整飲食、清理腸胃,讓其“不堪重負”的腸胃得到休息和調整。鄭州和康醫院疼痛科主任戚亞奇表示,春節后較為常見的腸胃問題是消化不良,孩子可能會出現口氣、舌苔厚、肚子脹、沒胃口等。由于沒胃口,自然吃得少,許多家長一看孩子吃得少就會緊張,于是哄著孩子吃或者逼著孩子吃,其實這樣做完全沒有必要。“人體有自我調節的功能,消化不好了,自然就吃得少了。稍微少吃點能減輕胃腸的負擔,過段時間自然就回歸正常了。如果此時還強迫孩子多吃,則會加重胃腸道負擔,會適得其反”。
戚亞奇建議說,節后飲食首先要注意減少零食的量,保證一日三餐的定時進食。至于吃多少,則隨著孩子的胃口來調整,建議家長多做一些開胃菜。有的家長會在節后給孩子做白粥“清腸胃”,專家認為,孩子上學在即,最重要的是營養均衡,吃白粥可以,但還是要看孩子的情況。如果孩子還能吃進去,就沒必要老吃粥了。關鍵是要減少油膩食物,少糖、少鹽,寒涼的食物(如雪糕等)也要少吃。
藥膳食療,幫助消食化積食。戚亞奇分析,一般來說,脾胃功能因為飲食不節而受損后,飲食調理3~7天可得到恢復。如果孩子的消化不良問題比較嚴重,家長也無需太過擔心,建議用麥芽和谷芽煲水喝,有助消化。還可以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添加一些幫助消食化積的中藥材。例如,若孩子大便秘結、干硬,可用谷芽、麥芽加上萊菔子一起煲水,有助于大便通暢;若大便是爛的,則可用谷芽、麥芽加上山楂、布渣葉煲水;對肉食太多導致的消化不好、口臭,可加雞內金與谷芽、麥芽同煮。但對于平時身體就較差、脾胃虛且消化不好的孩子來說,如出現拉肚子的情況,則可添加淮山、薏米、茯苓等健脾去濕的藥材。
“除了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帶來胃腸道不適外,起居不規律和缺少運動也會影響胃腸的正常蠕動,因而必須注意讓孩子多吃蔬菜以及多到戶外運動。”河南中醫藥大學副教授高陽認為,春節過后,不少孩子會出現眼屎多、多夢、易發脾氣甚至喉嚨痛等“上火”癥狀,家長此時應幫孩子“滅火”。
“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上火了肯定睡不好。清胃火一般用金銀花、蘆根,這些都是藥食同源的材料,具有保健作用。”高陽說,“如果孩子上火情況不是很嚴重,家長也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舌頭來判斷如何調理。如果舌頭很紅,可以用夏枯草煮水;若不紅則泡菊花茶喝就可以了。另外,孩子的脾經常不足,若是脾胃不好、消化不良,抵抗力比較差,就容易感冒,而感冒也會反過來影響脾胃功能。因此,在乍暖還寒的春季要注意保暖,注意休息,預防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樊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