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戲不如百姓意,干脆回家去種地”,作為一名從農村成長起來的豫劇藝術家,幾十年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鶴壁市豫劇牛派藝術研究院院長金不換的目光始終不離基層、不離農村、不離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發展。今年全國兩會,已是第七次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金不換,將目光聚焦在基層院團文藝精品創作、用好農村戲曲演出場地等方面。
拓展基層院團精品創作空間
近年來,受多種因素所限,基層院團創作文藝精品的機會并不多。那么,怎樣才能幫助基層院團拓展創作空間呢?金不換說:“首先要精準定位,解決為誰排戲的問題。這些年,文藝精品創作導向不斷偏轉到大而專,形成大作家、大導演、大場景、大制作,專家寫給專家看,專家演給專家評,許多劇目無法到基層演出,老百姓享受不到精品大餐。因此,提倡文藝精品的‘小而精’就顯得十分必要。這里的‘小’,就是適合基層文藝院團‘拿過來’、為我所用,花錢不多、場地不大、演出難度小,百姓看得到、看得懂、愿意看。”
“其次是要資金支持,解決無錢排戲的問題。基層院團經常面臨沒錢排戲、沒能力參賽、沒機會獲獎的窘境,我認為有必要把獎金變成扶持資金。”金不換說。
此外,面對基層院團普遍存在的“請不動”“用不起”專家的問題,金不換建議由政府主管部門出面,出臺文藝智力扶貧的硬指標,實行結對幫扶,把好劇本、好導演“送”到基層,幫助基層院團打造文藝精品,最終解決無人排戲的問題。
完善“送戲下鄉”相關政策
在金不換看來,現在農民(居民)看戲的主要矛盾也從“有沒有”場地變成了“用沒用”和“用沒用好”場地的問題。
金不換以自己生活的河南省鶴壁市的探索和實踐為例,鶴壁每年拿出150萬元左右的財政資金支持文藝團體開展送戲下鄉、文化廣場活動和芝麻官大舞臺公益演出活動,但是一二百場次的演出僅能滿足該市農村(社區)1/5左右的需要,而在沒有開展“送戲下鄉”活動的城市和地區,農村演出場地長期閑置。
一方面是農民(居民)無戲可看,一方面是基層文藝院團無地方演出,這兩種荒蕪都令人聽了痛心、看了傷心。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金不換建議:“把‘七個一’公共文化工程的驗收指標進行充實和延伸,把過去檢查‘有沒有’變成檢查‘用沒用’‘用得好不好’。同時,把基層文藝院團‘送戲下鄉’的數量和效益比、農村(社區)接受‘送戲下鄉’的場次作為公共文化驗收的重要指標。”
而這些,都離不開政策與資金的支持。金不換建議,把地方財政用于“送戲下鄉”的資金比例進行固化,并且逐年有所提高。同時,提高中央和省級以上財政的文化文藝資金占比,并逐年向基層市縣傾斜。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秦華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