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頭疼、積食、發熱,貼一貼中藥貼就可以痊愈……近年來,網絡問診、網絡醫療服務正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由于線上問診監管體系的不完善,互聯網上充斥著各類良莠不齊的醫療服務信息,也成為不法分子實施詐騙犯罪行為的溫床。
那么冒充中醫網絡問診誘騙他人購買高價購買價值低廉的“中藥貼”,法院如何判?今天,一起來看看鄭州市管城區法院審結的這起案件。
案情回顧:
冒充中醫身份“問診”,6個月詐騙受害人35萬余元
被告人胡某伙同張某、何某成立河南某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冒充中醫身份,使用固定的話術,以百度等網絡推廣方式,添加不特定人員為微信好友,通過微信聊天問診、開方治病、聲稱單人單方、單獨熬制,被害人有疑問時,將事先準備好的虛假的看診圖片、視頻及醫師資格證等發送給被害人,誘騙被害人以每個療程600至750元不等的價格購買“風熱咳嗽貼”、“風寒咳嗽貼”、“食積貼”等價值低廉的成品,騙取被害人錢款。
經鑒定:根據提供的張某銀行流水、支付寶、微信賬單明細統計,2020年6月至11月低于2000元以下金額收款合計354235.49元。
鄭州市管城區法院作出刑事判決:一、被告人胡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4年半,并處罰金人民幣2萬元。二、責令被告人胡某與同案犯共同退賠各被害人損失共計人民幣354235.49元。判決現已生效。
法院生效裁判認為:被告人胡某伙同他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錢財,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公訴機關指控其犯詐騙罪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指控的罪名成立,本院予以支持。
法官提醒:
線上查詢各種病癥、網絡問診,注意甄別各類醫療用品的廣告真偽
自2014年3月15日起,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正式實施,其中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的商品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此舉對于線上購物或網絡問診中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法官提醒廣大消費者,在線上查詢各種病癥、或進行網絡問診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提高防范意識,注意甄別各類醫療用品的廣告真偽,不要輕易相信他人;另一方面要選擇正規廠家所生產的各類藥品或保健品,保護好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魯燕 通訊員?白卡娟